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
2003-05-26 11:00:41 来源:中广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广网哈尔滨5月26日电为什么现在的黑龙江的农民可以放开胆子种粮食了,养牛、喂猪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了?

    黑龙江省的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解决问题的路子就对,思路对就会效果好,也会让农民真切地感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含义。

    1999年底,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宋法棠刚从山东省来黑龙江任省长。他着手解决黑龙江省的“三农”问题时,一个喜忧虑参半的事实让他牵肠挂肚:一边是广阔的黑土地肥得流油,一边是农民种粮受穷,养牛喂猪不赚钱。结合山东的工作经验,宋法棠带着这些个问题深入到农村基层搞调研,经过深思熟虑,他最后向省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的,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为旗帜,通过产业化拉长产业链,进而提升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改变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长期低水平营销,农民受穷的问题。

    这个被省委常委会确定的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战略,核心就是超常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化解决一直困扰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突出的被动局面,后来这一战略被列为省委重点推进项目。作为省委的重点推进的项目,宋法棠紧紧把它抓在手上,他的打法就是先抓龙头企业,用“龙头”说话,用“龙头”推动。

    2年多过去了,一批重点围绕粮食、鲜奶、猪肉等农副产品精细加工转化的企业应运而生,它们的迅速成长和壮大过程凝聚着省委的心血,也渗透着宋法棠的智慧和关爱。一次次扶持性政策的出台与引导,吸引了一批批过去卖原粮、卖原料的农字号企业转轨变形,崭露头角;一次次的现场办公,面对面地解决问题让这些企业在资金、政策配套等各方面都得到实实在在帮助,让企业家们真切地看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感受到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前途,打绿色食品的甜头。过去就是搞大豆加工的九三油脂厂,通过政策扶持迅速转轨改型,从过去单纯加工豆油改造成生产色拉油和出口豆粕,不光是大幅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利润大幅增长,还因为产品出口创汇实力增强,使周围农村的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一大批农民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大庆金锣食品有限公司正是从黑龙江这个北大仓特殊优势入手,通过加工出口肉制品,使农民的生猪不再愁卖,也使相当一批粮食就地得到转化,一个金锣公司一年就消化周围三市五县12。5亿公斤粮食,3。5万多户的养猪专业户不再为卖猪难而发愁。一个完达山乳业这几年就培养了几万个养牛专业户,而养一头牛的收入就相当于种300亩地,几万农民因为有了完达山乳业而脱贫致富。

    农业产业链的拉长,一批相关行业也异乎寻常地得到发展,被宋法棠书记嬉称之为“宋大米”的宋庆财,他的黑龙江金秋米业集团,每年将黑龙江数以万吨的大米“送”到广东、香港,也为黑龙江的大米在珠江三角州的落角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照黑龙江省农委一位干部的话说就是,人家赚钱是一回事,把咱们的大米推销到南中国,而且创出了黑龙江大米的品牌更是件大事,这等于给我们许多农民打开了大米的销路,过去一公斤大米就是2元多钱,可现在卖到七八元,甚至十几元,就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送”大米企业。

    现在看黑龙江的农业产业化,不光是发现了一批“龙头”企业风光无限,你还能看到由这些“龙头”带动起来的一批走产业化的“农”字号企业的雨后春笋,朝气蓬勃;而黑龙江的大米、鲜奶、畜禽制品和大豆制品都因它们的绿色品牌而在全国名声大震。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