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5月29日电 曾经一度让哈市市民耳熟能详的“七不准”通告,在历经最初的大造声势后,近几年,除了有关部门偶尔提起之外,似乎已被人们逐渐淡忘。近日,非典型肺炎的肆虐,使政府和市民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建设上。哈尔滨市最近开展的“讲卫生、清垃圾、抗‘非典’、树形象”活动中,“七不准”通告再次作为规范公民公共道德行为的准则,被政府大力宣传提倡。
“七不准”即:“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便溺;不准乱扔乱倒;不准乱摆乱放;不准乱贴乱画;不准损坏公用设施;不准乱穿马路、闯红灯。”
“七不准”通告是哈市政府1995年9月1日发布实施的。据当时主管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士回忆,实施当天,有关部门出动大批宣传员和宣传车,哈尔滨市主要领导也走上街头,向市民发放“七不准”宣传单,新闻媒体更是积极配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七不准”成了当时市民的行为准则,并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重点场所和街路,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已很少见。但是后来,由于执法力度弱化等诸多原因,“七不准”未能坚持下去。
有关部门表示,“七不准”再次被政府大力宣传提倡,将成为政府整治环境卫生的法律依据。
据介绍,目前哈市在街头设立了60多处固定的城管人员执法岗点,流动执法人员将在街路上巡逻检查,对违反“七不准”的不文明现象当街予以处罚。1000名志愿者也将作为“七不准”义务监督员上路协助检查。城管执法部门还将中央大街、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哈市站前广场、秋林等地区列为严管区。在这些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加大“七不准”严管严罚力度。
同时,有关部门将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单位、社区内部的宣传教育,使“七不准”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逐步把“七不准”由政府禁止变为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
对此,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姚振江教授认为,公共卫生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有很多人就是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知不觉被传染上疾病的。这次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理念。实施和执行“七不准”不仅仅是为了治理环境卫生,革除陋习,更是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所以说,现在重推“七不准”就具有更广泛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