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密山:行政干预操盘奶牛产业
2003-05-29 13:40: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鸡西5月29日电2002年密山市有6名乡镇干部因为奶牛而“牛”起来:升官了;也有3名乡镇干部因为奶牛而遭到通报批评。

    李民是6名干部之一。2002年他任密山市兴凯镇副镇长,主管畜牧业,当年,该镇奶牛存栏总头数较上年增加了近90%。今年初,他被提拔为该镇党委副书记。

    按照该市的战略部署,畜牧业发展是该市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开始更是加大了对牛产业在农村农业工作中的考核比重。

    当地市委市政府对牛产业实行领导“三长”负责制,即市里由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市长负总责,乡镇书记、乡镇长和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该市委,市政府与乡镇领导签订了责任状,逐项定指标,逐项考核,兑现奖惩。各乡镇新增加一头奶牛,市政府奖励乡镇100元,对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乡镇按比例扣分,对综合分数达不到市政府基础分数的,取消乡镇评优资格,领导不许提拔重用。

    该市畜牧总站站长杨昌平认为市里的态度是坚决的,这一点从给奶牛“上户口”可以看出来。整个奶牛产业的“强力推进”在这些繁琐的细节上抠得很细。“上户口”即给奶牛建档,由畜牧总站牵头,抽调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逐户逐牛普查,登记造册,输入微机,跟踪考核,奶户手里握着奶牛的户口,乡镇存着奶牛的卡片,市里有奶牛的清册。2002年,密山市奶牛存栏总头数较2001年翻了一番。

    密山市有发展奶牛业的天然优势:有平原和丘陵交错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有日处理鲜奶450吨的完达山乳业集团和日处理鲜奶40吨的希诺乳业两个乳业企业,而前者更是全国乳业的知名品牌。根据该市畜牧总站副站长王学智提供的数据,这两个乳品企业就能“消化”5万头奶牛。而现今鸡西地区奶牛总数尚不足5万头的1/2。两家企业在密山境内的奶源争夺战不时上演。

    市场供不应求,挣钱都看得到。但是发展奶牛产业,如果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而政府只是担当服务角色退居二线的“自由市场”在此却遇到“瓶颈”。密山市好山好水,有22万亩耕地,是传统上的农业强市(县)绝大多数农民自来就是种地的,畜牧业在农民心中占的位置一直较低。这种思维惯性的力量不可小觑。而且奶牛业需要规模,一个村如果只有10头、8头奶牛,乳品企业从成本上是没办法上门收奶的,按照完达山乳业的要求,一个村(牛场)要达到3吨奶的日产量(即80——100头左右的奶牛)方可建立收奶站。有人形容奶牛是“没钱想干干不了,有钱的能干不想干。”城镇居民不是迫不得已是不会当农民养牛的。

    作为党委和政府部门推出些优惠政策,让市场这只无形手来推动奶牛业自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机会常常是转瞬即逝,而所谓有“决定性影响”的历史转折点,实际上就是能否把握机会。在省委市政府提出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半壁江山”形势下,各市县都根据不同条件将畜牧业列为发展重点。如果让囿于种种限制的密山奶牛产业自行发展,要错过大好机遇。密山市长赵玉斌说:“密山发展奶牛业的天然条件太好了,太优秀了,而且由于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农民也感到了危机,有变‘种’为‘畜’的需要,无论如何要把握住机会。”通过政府干预使奶牛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道诱人的大餐。

    金相旭是他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2年养了8头牛。金相旭今年51岁,朝鲜族,曾任密山市东兴村村主任。这个村也是朝鲜族村。朝鲜族历来少有经营畜牧业的。在金相旭之前,该村从未有人养过奶牛。2002年金相旭除买了8头奶牛,还种了45亩青玉米。优惠政策全部到位,当年见效益。今年一打春,该村就有20户递出了贷款。

    2002年9月6日成立的兴凯镇奶牛协会,半年时间就从108名会员发展到228人。该协会秘书长王惠林说:要求参加协会的人越来越多。申请养牛贷款得排号。

    密山市兴凯镇今春有500多户农民申请贷款购进奶牛,申报购奶牛数730头,贷款总额600多万元。然而根据现在的情况,密山市只能够解决120多万元。该镇奶牛养殖协会和秘书长王惠林说:“贷款满足不了农民的养奶牛需要。”据该市畜牧局人员介绍,密山市重点发展奶牛业的五个乡镇都出现了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

    “几经争取,完达山乳业集团的一期扩建工程已定于近期在密山境内建设日处理300吨的加工厂。”市长赵玉斌说,“奶的销售市场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一年新建19个配种站;以协会或政府的名义与乳品企业谈判解决收奶方式、奶质定级——相对于技术,收奶等问题,发展奶牛业的关键问题是牛源和资金。而奶牛价格近几年虽涨幅颇大,但终不是“稀有动物”,该市畜牧总站主管业务的副站长王学智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不足。如果有个1亿、2亿,自可追求“一日千里”,然而当地年财政收入不过1.8亿元左右。即使以行政力量,目标也只能是尽可能的“高增长”。

    密山市正通过多个渠道向奶牛业“注资”,2002年共向奶牛业投入资金1210万元,其中信用贷款150万元、财政周转金300万元、农民自筹760万元;市政府兑现乡镇发展奶牛奖励资金22万元,优惠减免各项费用数十万元。今年又增加针对种植青玉米和牧草的优惠政策,减免费用100万元。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