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6月10日电题:十年九旱反思——生态保护降旱之根本
六合村,龙江县杏山乡一个平凡的小山村。两年时间,小山村创造了一个全省奇迹:用5800亩耕地创出过去1.2万亩耕地5倍的经济效益。
奇迹是靠什么创造的?答案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由于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六合村过去10年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20元;2001年因大旱绝产,甚至出现人均负收入1270元。痛定思痛,他们找到了问题根源:毁林毁草开出的瘠薄耕地,既破坏了生态,加剧了缺水,又因抢水造成好地赖地都没种好,还白搭进不少新增的生产成本。于是,退出所有开荒地,造林4000亩、种草3500亩,恢复生态,涵养水源;改造余下的好地———坡耕地确保坐水种能力,平川地全部实现喷灌,提高单位产出。
2002年春天,全村表决,一致通过:“高效作物,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分户管理,统一销售”,五招并举摘穷帽。路走对了,钱就来了———当年人均收入1500元。如今,小村山有树、坡有草、田成方、林成网、路畅通、人心顺、干劲足。“预计3年后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干部群众信心十足。
尊重自然,生态抗旱是战略根本
面对干旱,六合村的战略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更看重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抗旱作用。
常言道,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良好的植被就像天然的储水器,涵养水源、减少干旱效果明显。因缺水得名的拜泉县,靠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40%,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降雨明显多于周边。近几年,我省西部连旱,但这里却始终有“旱象无旱灾”,一片生机盎然。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合理利用。而这种不合理换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请看以下两组数字:
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省耕地面积增加了2475万亩,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却减少了1380万亩。大量毁林毁草、开荒种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1949年~1975年,我省平均每年的受旱面积为421万亩,1976年~2000年,这个数字则上升为2945万亩,为先前的7倍!截至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
专家指出,理论研究和现实证据都表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对我省近年的旱情加剧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生态会加剧旱情,但是,面对旱魔,全力抗争的我们又在重复昨天的错误———地表没水找地下,小井不行打大井,不顾生态平衡,只要能出水,就“抗旱有理”,哪怕是属于子孙后代的深层地下水也在所不惜。
“就好比年收入1万元的家庭非要消费1.5万元,这样的抗旱只能是越抗越旱。”越来越多的水利专家开始疾呼:“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抗旱,刻不容缓;通过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抗旱,势在必行。”
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林春和说,当前“为抗而抗”工作思路的确该变变了,因为受自然因素所致,在我省,抗旱防灾必是持久战,反复战。因此,抗旱工作也必须立足长远全局谋划:摸清资源总量和承载能力底数,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农业用水的方针和抗旱规划,再据此经济抗旱:能保的保,该弃的弃,生态先行,综合作业,“这才是科学态度,明智之举。”量水而行,适量精种更精彩
今天疲于抗旱的人们也许并不知晓,50年前,我们并不如此被动。
如今“十年九春旱”的松嫩平原,曾经水丰草美,鹤舞苇丛,鸟翔蓝天,鱼跃碧波,到70年代,全省近亿亩播种面积因旱受灾不到800万亩。
进入新世纪,由于过度开荒,世界仅存的三块黑土带之一———松嫩平原超过一半的面积陷入旱魔之掌,达3000多万亩;播种面积虽增加了3000多万亩,但受旱面积扩大到36%以上,严重时超过半数;2001年因旱减产粮食54.42亿公斤,造成经济损失约53.66亿元。在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中,旱灾损失占一半以上。
多种地多产粮多挣钱,这本无可厚非;但“量水而行,持续发展”也不是今天才悟出的道理,面对水资源匮乏为经济发展亮起的红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之路该如何走的确值得深思。
“不顾资源承载能力,过度毁林、毁草开荒的错误不能再重现了。”采访中,水利专家和农业专家异口同声,水田开发过热的教训也被不断提及。
据介绍,由于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好,从1995年起,我省兴起了水田开发热,尽管当时有关权威根据资源情况提出我省的水稻宜种面积为1600万亩。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第二年就突破了这个数字,最多时达到2400万亩。超量的后果不但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因单产下降和投入增加而得不偿失。具备100万亩灌溉能力的呼兰河流域,在硬上200万亩稻田之后,出现断流;和10年前相比,在富锦打井灌溉10垧水田,所需费用竟翻了一番———取水深度增加了30米,而井口口径长了2寸。
经济账也一目了然:超量发展,造成大面积低产,我省水稻平均亩产为410公斤,年总产102亿公斤;按专家提出的1600万亩合理面积生产,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不成问题,据此总产会减少20亿公斤,按目前掌握的前三年市场平均价计算,将少挣22亿元;同期,水稻亩均含税成本为377.58元,少种800万亩节省的成本投入却高达30.2亿元。
“事实证明,以量取胜已经过时了。在粮食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均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质量和成本才是市场竞争的精髓,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出路。”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喜说。
“与其广种薄收,不如集中精力少种多产。”有关专家大胆提出:“我省是否还有必要种这么多的耕地,能否在结构调整中步子再大一些,果敢退出劣质耕地,大量还林、还草、还湿,改善生态。既缓解卖粮压力,又有能力精耕细作。毕竟,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秀美山川,发展长效农业,才是我省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