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牡丹江6月23日电大海林林业局共有11个局属林产工业厂家,生产卫生筷子、木餐具、雪糕柄、旅游菜板、锯材、干燥刨光材、细木加工、地板块等40多种产品,每年约实现产值4000多万、利润500万元左右。
看起来似乎红红火火。实际上,除几家企业有固定产品、固定市场外,大多数厂家靠“零打碎敲”和林业局“内部扶持”生存,细算效益明赢实亏,11个厂家占用林业局原料资金1000多万元。
怎么办?2002年,大海林在我省森工林区迈出了第一步:林产企业全部实施国有民营、民有民营,通过改组改制走产权多样化、经营多元化之路。
林业局把11个企业的公章全收回,注销原来的营业执照,面向社会租赁经营。所有厂家与林业局剥离关系,无行政级别,由新的法人另起炉灶,重新注册,林产厂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由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一年过去了,这些企业怎么样了呢?
原红岩木制品厂厂长王志国以每年租金8.5万元租赁了部分厂房设备,管理人员一身多职,工人一专多能,挖掘了人的潜能,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精简。个体户于殿伟今春租赁经营了该厂的胶合板车间,还未开工就已经有订货来了,现已安排了100多人。
林业局对大华木业有限公司和木制品二厂实施了股份租赁制,以厂房、设备入股,承租方组织内部股份,由企业控股经营。去年,大华生产天削筷子4.4万箱,纯利润126万元。股份的利润回报率达4%,职工不但涨了工资,还发了红利,林业局也挣了一大笔。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均由公司承担了。今年,市场竞争严重,筷子厂多,日商选择余地大,条件更苛刻了,过去天削标准五个年轮,现在要求达到六个年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产量调减到3.5万箱,利润却升到150万元。
木制品六厂原来只有一个锯房子,孙海滨租赁经营后,投入了五六十万元建设改造。90多名工人大多是一次性安置的下岗职工。石乃华经营的个体木材加工厂———华盛木业一年吃掉原木1万多立方米,在河南和成都建了2个经销点,70名工人基本都是林业局一次性“买断”的下岗职工。
木制品三厂转制后,改名为长大木业公司,主产品仍是雪糕柄。原厂长尤少军租赁后又在内部实行了股份制,300多名员工入股118人,股金5000到2万元不等。转制后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连厂长、书记都当上了更夫。
值得一提的是,租赁经营没有拼设备,各厂多少都有投入更新改造设备。三厂去年改造了锅炉、生产车间,今年又上了无卡头旋切机。
2002年,大海林林业局林产工业共收租金59.9万元,加上大华、木制品二厂的分红,实现了全局林产工业纯利润110万元。
林业局局长张德安算了几笔账:过去一年500万元的利润,有400万元是价差,吃了林业局的优惠,盈亏都“肉烂在锅里”。去年纯利110万元,免除原料价差500多万,等于赚回600多万元。“三金”过去由林业局代缴,现在改由基层缴,又节省150万,加起来就是700多万元。
过去平均每个厂占用林业局的原料款和流动资金90多万元,11个厂占用滞死1000多万元。改制后,各厂入股资金作流动资金,林业局收回一些占用的,又盘回了700多万元。大海林林业局11个厂家一年吃掉原木5万立方米,就地加工10万米。全局年产15.8万立方米的木材,等于10万立方米木材没出局。每米原料平均涨价100多元,由此又多收入1000多万元。
改制后,租赁经营,职工入股变成了股东,责任心普遍增强了;企业经营状态好转后,林区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全局林产工业2600人,其中2000人是一次性安置的。这些人用安置费入股投入厂子生产,不仅实现了再就业,还使企业有了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