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小鸡”养“大鸡” 绥化林机厂起死回生
2003-06-24 09:23: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月24日电在国家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林机市场日见萎缩的情况下,一个资产负债率达到117.2%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绥化林机厂从1996年开始,主动走向社会,寻找合作伙伴,到目前为止,已经招进厂内12户私营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严重亏损负债、缺乏资金的国有企业,领着一窝“小鸡”开始长大,“母鸡”开始恢复生机和活力。

    1997年开始,绥化林机厂面向社会发出招募私有制企业进厂的广告,凡进厂的私有制企业,需要按合同规定每年定额向林机厂上缴一定数额的资金。一个合同期三年,合同期满后再重新竞标招募。几年来,先后有几十家私有制企业向林机厂投标,要求进厂的积极性很高。私有制企业为什么愿意交钱进厂,为什么愿意交钱进入一个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大、老、穷厂?他们说:绥化林机厂虽然是一个极度危厂,但他的厂房、设备还在,它这块牌子还在。国有企业这块牌子的市场知名度、信誉度都比后起的私营企业要高,特别是它还有一支历经几十年磨炼的技术队伍,比如绥化林机厂有100多名50岁左右、五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及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构成了这个国有企业特有的优势。私营企业机制灵活、责任感强、资金相对充足、有产品、有市场,这些又恰恰是绥化林机厂缺少的。绥化林机厂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一百多台套的设备,25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提供给私营企业使用,使私营企业如鱼得水。

    绥化林机厂对进厂的12家私有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帮助、打造。12家私有制企业进厂后变为林机厂12家分厂,帮助分厂严把质量关;在市场营销上,原来是12家私营企业12支营销队伍,现在是工厂一个营销网络对外,降低了经营成本;在职工培训上,工厂定期举办讲座。工厂的这些做法,提高了私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重新打造、包装了私有制企业的外在形象。12家私营企业进厂后,私营企业独立法人的性质没有变。工厂和分厂是法人与法人的关系,经济责任、司法责任各自独立,十分清晰。从外表上看,绥化林机厂这个大壳这个大法人是国有的、公有制的,但它的瓤即12个小法人同时也是独立的私有制企业。

    这种大机招小机(绥化林机厂在当地是规模较大的机加企业,招进厂内的私营企业大多为机加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小)、小机养大机(进厂的私营企业定额向国有企业上缴资金,并无偿为企业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被称为窝式经营法。

    窝式经营法带来了显著的效应。1997年进厂的私营企业主王治冶,原来在厂外他的锻造机械厂年产值仅有30万元左右,现在他的机加分厂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规模、能力是原来的16倍。窝式经营孵化了一大批私营企业。目前,12户进厂私营企业带入固定资产670.8万元,工厂借用给私营企业的固定资产2544万元,今年预计可以创造产值3540万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

    几年来,绥化林机厂与进厂私营企业合作研发出林业机械、农业机械、各种机械配件、矿山机械等一百多种新产品。他们最近研究生产的新型水稻插秧机,技术档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而售价仅达日本产品的1/6。同时,他们还为省内外9个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几年来,他们仅通过为大厂吃配,获加工累计达4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