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1日电被誉为“城市绿肺”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可谓命运多舛:道路扩建险些将其拦腰折断;人为破坏加上周遭环境的恶化使园内植物大批死亡,基础设施屡遭破坏,最后不得不闭园修整;就是在整修期间,也是纠纷不断,周围居民强行穿行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马家沟改造留下的残土险些影响开园时间;重新开园第一日,又发生郁金香被毁,鲤鱼被捞,游人逃票……
如今重新开园已一个多月,记者探访省森林植物园,想看看这个健康起来的“城市绿肺”给哈尔滨带来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它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可贵:能让夏温降3度
7月6日,连日阴雨之间一个难得的好天气,省植物园游人如织。在生态广场,李女士一家三口悠闲地欣赏着园中美景,看起来心情不错的她与记者聊了起来:“修建后的植物园真是个休闲的好去处,这一个月我们一家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与闭园前相比变化太大了,第一印象是干净了,每隔十几步就有一个垃圾箱;第二是可看的东西多了,从珍稀树木到花草让人看不够;第三是添了可玩的地方,我儿子一来就不愿意走。”
在园中湖险桥旁,一位老师正在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讲着:这里是哈市市区内最大的一片绿化带,也是国内大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森林,被生物学家称为哈尔滨的“绿肺”。因为有植物园,哈尔滨的夏天凉爽了3摄氏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保护”!异口同声回答完问题的孩子纷纷踏上险桥,水面上立刻响起清脆的笑声。
据植物园园林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开园至今,该园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这里成了市民们休闲、游玩、科普的好场所。
重新修整的植物园还带来了商机。敏锐的地产商最先出动,就在植物园闭园修整的一年时间,周围的高楼也在建设中。“植物园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在不久前的一次房展会上,打起植物园绿色牌的建筑吸引了不少眼球。据介绍,仅一年时间,植物园周围的房价每平方米就上涨了五六百元。
可惜:人过处草无踪
为了提醒游人保护新铺草地,园内几乎每块草坪上都插着写有“爱草莫用脚”、“脚下留青”等劝诫式语言的小牌。但不少游人为了省几步路,旁若无人地从草坪中间走过,走的人多了,中间甚至走出了一条道。记者在生态休闲广场、园中湖附近就看到了好几条这样踩出来的“路”。
尽管园中准备了许多能遮阳挡雨的休闲之地,但树阴下的草坪仍是一些游人的“最爱”。在离正门不远的一处草坪,记者见到了一群年轻人就地开起了野餐会,他们脚下的草已经基本没有了,露出了泥土。大约两个小时后,记者又绕了回来,这里已是人走草没。只剩下保洁员边叹息边收着垃圾:“又是满满的一大袋子”。
提起当初闭园的原因,一工作人员概括为两个字“破坏!”如今这种隐患仍然存在。周围居民向植物园里扔垃圾,是闭园前游人最不满意的一点。
据植物园副主任李广武介绍,从去年整治以来,他们单是清除的垃圾就有5000立方米。
可盼:做好保护文章
不管是工作人员、园林专家,还是普通游客,都有一个共识,做好保护大文章,是让植物园永葆青春的关键。
疏于管理,也是造成当年植物园凋零的一大因素。因而首先要做好这篇文章的就是省植物园的工作人员。李广武介绍,他们首先在净化上做文章。园内建有400多个垃圾桶,聘有50多个保洁员随时清扫垃圾。
同时,在管理上,他们也不断吸取教训,如开园第一日,植物园就遭到了游人野餐乱丢垃圾、跳栅栏捞鲤鱼、踏草坪折花草的厄运。端午前夜,他们出动了200名管理人员和动力公安分局200名民警共同维护游园秩序,这一夜植物园打了个大胜仗,几乎毫发无损。
东北林大教授邹兴淮认为,做好保护大文章,不是一家之力就能完成的。能不能保护好这“城市绿肺”,是检验城市与市民文明的一个标志,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他还建议,园林自身建设开发,也要以不破坏天然植物为第一要素。
新闻背景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136公顷,有植物1500种,是我国寒温带森林植物种子资源保护、保存、引种驯化、培植繁育的重要科研和林业科普基地。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内惟一处于中心城市市区的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哈尔滨市现存最大的一片城市森林绿地,是我国被国际植物园组织(BGCI)列入具有国际植物园使命的10个植物园之一。
因毁坏严重,去年4月28日闭园,在历时一年多的闭园整治期间,省有关部门共对其投资3000万元,分别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景区景点的建设、植物专类园的建设、重点景区的亮化、现有小区维修改造、保护净化等六项大型的工程。改造后,园中植物种类从改造前的8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并新建了生态休闲广场、人工湖、青云楼等大型景区景点。园中还新增加了杨柳园、蔷薇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等11个植物专类园。
预计该园的全部改造工程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届时,园内植物种类将达到30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