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8日电沙德君,省信访办主任科员。1993年调到省信访办,先后在办信处和接待处两大业务处工作。在办信处的3年里,平均月看信300件以上;被接待处派到省政府窗口做接待工作6年时间,共接待群众集体上访1850次58200余人。先后荣获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工作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直机关工委第三届“十佳公仆”等称号。
“信访是党和各级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信访接待室工作本身就决定了上访群众全都是来反映问题的,每个问题都关系着上访群众的切身利益,上访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这是常挂在沙德君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的原则。
有了这样的认识,沙德君对每一起上访事件、每一个上访人都报以极大的责任感和热情。
1993年5月,富锦市农民赵某给某位省领导写信,反映儿子因揭露本村支部书记的经济问题,村支书的亲属在村办公室将儿子殴打后,用刀刺死后外逃。赵某多次在当地有关机构上访,均无人理睬。
那时沙德君在办信处工作,按照程序,他完全可以将信件上交。然而,他亲赴富锦了解情况。经过两天两夜的调查走访后,他把了解到的事实真相反映给佳木斯市有关部门。
两个月后,年过六旬的赵某赶到信访办,“是你为我的儿子讨回了公道。”老人跪在了沙德君面前。
这一幕,沙德君至今难忘,也使他更加认清了一名信访干部的责任和工作的重要性。
上访群众的情绪往往都很激动,接待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沙德君深知这一切,他用真情感化群众,化解了大量矛盾。
1999年元月,望奎县火箭乡64名农民因负担过重问题来到省政府信访接待室,沙德君立即召集省有关部门、望奎县和火箭乡主要领导进行协调,并作出了处理决定。但是农民表现出与信访办强烈的对抗情绪,执意要见省长。沙德君一边细致的做农民思想工作,一边为他们宣讲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早8时到晚22时,为了稳定农民情绪,沙德君未进一粒米。农民们被感动了,接受了省信访办的处理意见。当沙德君走出办公室时,已经是凌晨4时。
1988年11月的一天,下午刚上班,安达市的一伙上访者闯进了接待室,口口声声要砸烂接待室。沙德君逐一安抚,经过6个小时的说服教育,这些人心悦诚服,一再道歉后离开了接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