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9日电老龄化社会以超乎人们意料的速度不期而至,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在人的一生中,最漫长的生命时段将是老年,长命百岁固然可喜,然而,环顾现实,以往常见的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安乐场面已被越来越普遍的“空巢家庭”取代。独居家庭结构的日渐增多,让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老年人,幸福晚年怎样度过?
空巢家庭,老年人的新困惑
在南岗区公司街,居住的姜先生一家颇为典型:目前,年近70的姜先生幸福地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90多岁的老母亲身子骨硬朗,不管姜先生如何恳求,不愁吃穿的老人家至今自己一个人住着一屋一厨,自己买菜做饭,老人家一生要强独立,不肯成为别人的拖累;而姜先生也不和三个已结婚生子的孩子共住。他说:“我们和年轻人的作息时间正好颠倒,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受的教育也跟不上潮流,影响小孩子智力发育,还是分开住好。”
但姜先生也有他的困惑:整天闲得慌,挺大的房子就两口人,每天看看书报电视,好东西吃不了几口,楼下溜达溜达,总感觉有一层透明的玻璃把他和近在咫尺的喧嚣人群隔离。他们也想跟邻居聊聊,但经历兴趣不同,话不投机,日子过得缺少点味道,有一种远离社会、人群的孤独感。姜先生想到了去老年公寓。
姜先生儿女孝顺,就是不去老年公寓也可以生活。而那些退休后疾病缠身的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老伴儿故去的老人,上老年公寓几乎成为他们惟一的选择。于是,老年公寓成为老年人关注的热点。
悬殊反差,106万:3550
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3个,共有床位3550张。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截止去年底,哈市户籍人口为948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0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正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庞大需求群体。尽管不可能让所有的老年人都选择进老年公寓,但如此悬殊的比例还是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在供求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记者却发现一个市场反常现象:现有3550张床位并没出现“爆满”态势,共收养各类老人2130人。而且,还有一些养老机构已经缩小经营规模或停业、废业。
记者了解到,入住率是养老机构能正常运营的生命线。现有63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国办的3个,有床位1410张,入住率82%;社会办的60个,有床位2140张,入住率45%。
什么样的老年人选择进养老院?市老龄委助老办主任胡义杰分析,现在住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多为需要有人照顾,但子女不在身边的;或身边有子女,但工作繁忙或家庭不睦的;还有的是几个相熟老伙伴里,有人在老年公寓体验一番后,一游说其余几个,就都进去作伴儿了。
制约老年人迈进养老机构门槛的因素是:入住费用。据统计,哈市市区离退休职工每月离退休金平均570元,而目前养老机构按老年人的自理程度,在收费上分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档。收费最低的自理档,每月费用要在400—600元,不能自理的,每月费用从600至上千元不等。就是有经济承受力,也会因子女怕背不孝之名反对而作罢。但服务质量与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需求,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某老年公寓,不同个性的老人同住一屋,喜静的老人要睡觉,喜动的老人高兴了要唱歌、看电视,结果闹得两人都不高兴;过了饭口饿了,不会随吃随热,老人们要适应规定的生活,而不是像在家一样,让环境适应自己。因此,现在多数老人只要在自己家里还能维持,就不愿意去住养老机构。
养老事业方兴未艾
尽管现有老年服务机构尚属起步阶段,但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成为必然。记者在有关部门专项调查中发现,在经营获利盈亏上,国办的均亏损,社会组织办的近半亏损,个人办的经营状况好于前两者———从未来发展看,社会力量必然成为社会养老事业的骨干。
步入老年,该如何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安度晚年?记者了解到,既有居家养老的温馨,又可便捷接触社会的老年公寓,是健康自理老人的首选。公寓内应有公共食堂、洗衣房、文化娱乐中心、医疗设施及专门服务人员;当老年人步入高龄,公寓内的服务难于满足需要时,要选择到养老院去过集体生活。当进一步出现生活自理困难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时,再到护老院和护养院居住,最后到临终关怀医院。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事业,目前几十个养老服务机构正在咨询、论证、办理中。养老机构该办成什么样?老年问题研究专家说,吃好、住好只是初级水平,还需要精神愉快,有家庭感,有日常生活的新鲜感,与社会保持联系和接触,养老机构要逐步由供养照料型向精神服务型发展,使老年人的活动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过渡。
退休者幸福的晚年在哪里?需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因为,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你自己。
有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两个鸟儿喂大一窝小鸟,小鸟翅膀硬了,慢慢地都飞了,但窝和老鸟还在。“空巢”家庭是对只剩老人的家庭的形象比喻。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而引发的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也将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