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绿地一直修修补补 绿化工程如何走出复建怪圈
2003-08-05 10:20:0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主要观点

  ●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能不动的就不动

  ●绿化工程力求专业化,由专门的园林绿化部门来组织实施

  ●城市搞绿化栽什么树要问专家

  东北网哈尔滨8月5日电 1999年10月,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改造完工。扩建后的学府路宽敞整洁,被誉为“龙江第一路”。然而四年来,路两旁的绿地却一直在修修补补,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仍不见起色。日前,又有十几家园艺施工队轰轰烈烈地开赴这里栽树铺草……

  时下虽不是栽树的最好季节,但从哈尔滨市学府跨线桥上向南望去,只见在学府路两旁,园艺工人正挥汗如雨铲土、栽树、浇水,一派繁忙景象。(图①)

碎砖头上栽树唬弄人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栽树前,工人们先把绿化带上的土挖起,一直挖至半米多深,然后装车运走。

  “为什么要把土弄走呢?”记者问。

  工人们说:“好好看看这些土,能长树和草吗!”

  原来,挖出来的土方中大部分都是黄粘土、三合土甚至混凝土、碎砖头等。4年前修路时,这些本该运走的垃圾却被施工队埋在了绿化带下。一位工人用手比量着地表薄薄的黑土层说:在这样的地上种树,就是唬弄人!(图②)

  现场的一位专家说,为保证施工质量,一共需要运走四五万方残土,然后再从城外运进同等数量的黑土,当初施工队伍不负责任的做法大大增加了现在改造的成本。盲目栽培树难活

  人们也许记得,1999年学府路改造后,路两旁人行路上栽了一种新树种———桧柏。它们不足一米高,一丛丛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据说苗木价格不菲,然而次年就死了大部分,余下的那些也是带死不活的模样。

  如今在学府路两旁,这些矮灌木一株也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园林部门今春刚栽上的高大的银中杨。(图③)

  7月16日,在与学府路交叉的保健路上,一堆堆残根枯木被挖出后丢弃在路旁等待运走。

  正在现场的一位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施工监理深有感触地说,在人行道上植树,一定要选高大挺直树种,桧柏、侧柏植株太小,极易遭到人为破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树种都来自暖温带,没有经过在苗圃的适应性培植就盲目推广栽培,很难存活。

“三不管”将成历史

  据了解,学府路沿线绿化面积一共有19.1万平方米,当年是哈市二环建设指挥部所属的一家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的。

  树栽了不少,草铺得很美,风光一时,但随后的管护工作却没有跟上,冬天冰雪冻、夏天骄阳烤,再加上行人践踏,三年多来,绿地损失惨重。由于这块绿地管辖权一直没交接给南岗区园林部门,园林部门对此也只能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因学府路属于一类街路,街道办事处也无能为力。

  不久前,在哈市有关领导的协调下,南岗区园林部门开始对学府路两侧绿地进行彻底“翻新”改造,预计工程款八九百万元。

  南岗区园林科白颖科长说:“虽然目前我们仍没有正式接手学府路两侧绿地,但此次改造完工后,我们一定会严加管理,比如增设新式草地围栏,在绿地间适当留些通道,并设流动人员巡视。”

绿化工程不能再拐弯

  学府路曾是哈尔滨少有的几条绿阴路之一,两侧隔离带上数万棵高大云杉郁郁葱葱,人行道上还有许多杨树和榆树,各种野鸟和松鼠出没其间。(图④摄于1998年初冬)

  1999年春,学府路拓宽改造动工,云杉被全部连根儿挖走(图⑤摄于1999年4月20日)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虽然有关部门不断地往里扔钱,不论在面积还是质量上,学府路绿地始终没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园林专家指出,纵观学府路绿地建设,有几大教训应记取。

  其一,在城市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能不动的就不动,否则老树移走了,新树栽不活,几十年的绿化成果毁于一旦。据了解,学府路改造中被挪走异地栽培的上万株云杉几乎无一成活,这是一笔惨重的损失。

  其二,搞绿化工程,一定要力求专业化,由专门的园林绿化部门来组织实施。会修路不一定会栽树,如果自行其是,栽不好,管不好,劳民伤财。

  其三,建立工程质量全程跟踪体系,确保成活率。工程谁来干,用谁不用谁?要公开透明,看资质而不是凭关系;完工后,要考验几年,视成活率高低分期付款,看哪个工程队还敢在碎砖头上栽树!?

  其四,相信科学,切忌冒进。城市搞绿化栽什么树合适?要问专家。那些来自南边的好看不中用的树种、草种一定要慎重引入。绿化本来资金有限,不能再花那大头钱了!

  学府路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但它的绿化工作却拐了一个大弯儿。我们期盼着它早日重现昔日的葱茏,也希望在哈尔滨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进程中,类似令人遗憾的事情别再发生。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