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6日电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从过去的讲授型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被确定为课程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去年秋季,哈尔滨市南岗区小学一年级和阿城市小学、初中一年级开始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
课程 整合义务教育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牧童说,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改变现行课程结构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问题;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改革现行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
小学阶段的新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中高年级增加科学、外语、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初中阶段开始分科教学,增设选修课程,同时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者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等。积极倡导选择综合课程。
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试行学分制管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将从2005年开始。
教材 万人同读一本 教科书现象淡出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介绍,新课改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确定为6大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而改变过去“植根”在广大教师中“教教材”的教育手段,不再是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而多以老师自身储备的知识,引用的资料、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交往、课堂互动、思想碰撞、共同的体验等等代之。
据悉,目前,哈市约150万名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仍是10年前编定的,从今年秋季起,将有20余万名中小学生幸运地使用上“面孔”全新、形式生动活泼的新教材。因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国家管理改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各地区同一年级学生学同一本书的现象将逐渐淡出。哈市自编的《走进哈尔滨》将成为新教材,走进哈尔滨市各中小学。
教学 鼓励学生 向个性化发展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讲解教材,学生记笔记、注意听讲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改的实验学校,上课铃一响,教师们拿出的可能不是粉笔、不是考试卷子,而是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小玩具,甚至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学生们从家里带来了大白菜、大萝卜、西红柿、苹果、鲜橙等等,不但可以用来学习,而且还可以亲自品尝。
新课改要求老师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和特长,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师生关系。将针对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才施教,鼓励学生向个性化发展。
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作为课改试点的宁安小学,今年期末考试后学生成长档案袋悄然变了脸,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多是激励、希望,没有批评的语言。学校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重其个性发展和变化出发,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据介绍,在新的课程中,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探讨、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暑期过后,黑龙江省又将有73个地市的中小学进入课改试验区。特别是哈尔滨市,将在市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课改正在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