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萧红故居打造商家“文化前厅” “萧红牌” 惹争议
2003-08-17 13:00:3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8月12日,萧红纪念陈列室在哈尔滨玛克威商厦落成。至此,前一阶段有关此处的城市改造和名人故居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论终于在皆大欢喜中尘埃落定——修葺一新的保护建筑成为商场的“文化前厅”,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又反哺于文化建设。显然,这一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模式走出了以往老建筑留拆不能两全的困境,具有典型意义,由此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东北网哈尔滨8月17日电 1932年秋,哈尔滨大水。
 
  决堤的松花江水灌入城区,地处低洼的繁华道外城区顿成一片水乡泽国,马路成了河道,人们纷纷驾舟逃生。在十六道街的一座二层小楼的阳台上,站立着一名被遗弃的女子,长发凌乱,白衣如雪,小腹微微隆起,显然已身怀六甲,虽面有病色却掩饰不住眉目间的清秀。她无力地呼救,无人理睬。就在绝望之中,一只小船飞快地驶到阳台前,船上是一名英俊勇武的男青年,他系船登楼,将奄奄一息的女子抱上船。那女子看到他,轻唤一声:“三郎……”眼里溢出喜悦的泪光。
 
  他们并肩而坐,相互依偎。船桨轻摇,驶离了风雨飘摇的小楼,驶离了波光粼粼的道外,一直驶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
 
  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爱情至今让哈尔滨老道外人耳熟能详,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上世纪蜚声文坛的萧军和萧红。
 
  时光荏苒,弹指71年过去。斯人已逝,小楼犹在。这栋见证了萧军和萧红爱情的二层小楼如今已更名为玛克威商厦。
 
  2003年8月12日,萧红纪念陈列室在玛克威商厦保护建筑二楼落成,71年前的那段历史在这里被重新回放,永远定格。
 
    名人故居“变身”商场前厅
 
  玛克威商厦总经理杨福君至今还为能留下曾见证萧红一生中最困苦经历的这座保护建筑而庆幸不已。
 
  “当时正值新玛克威商厦兴建,原来认为这座两层的老楼与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商场格格不入,想拆掉算了。”杨福君说:“经过专家的建议和论证,我们放弃了原来的方案,而是把老建筑保留下来,改造成了商厦的‘文化前厅’,这样一来,两全其美,老建筑留下了,企业也多了一个文化的支点。”
 
  2001年,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新玛克威商厦动工修建,工程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位于工地西北角的这座萧红曾住过的东兴顺旅馆。东兴顺旅馆位于道外区靖宇街170号,始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解放后先后为仁里公社、道外公安分局仁里街派出所,并住有一些居民。
 
  2002年4月,哈尔滨市规划局专门为东兴顺旅馆的去留召开会议进行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东兴顺旅馆在建筑艺术上很有特点,是道外地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典范,而且住过萧红这样的文化名人,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在保护的等级上应更高一些”。
 
  专家建议:东兴顺旅馆的保护与修缮应当按照“外立面复原,内部适当改造”的原则,决不能开门扒窗,更不能换成塑钢窗。专家还强调,萧红住过的房间一定要保留,改造成纪念室,恢复原貌。建成哈市的一处人文景观,以吸引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
 
  从2002年5月起,玛克威商厦对东兴顺旅馆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原外立面的所有花纹装饰都被小心地取下并编号,然后对外墙进行加固,再把原来的纹饰按原位置归位,重新粉刷。
 
  “这项工作极为繁琐。”曾参与保护建筑修复工作的玛克威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周明旭对记者说:“我们建4万平方米的新商厦才用一年时间,单修复这座2000平方米的老建筑就用了7个多月。这座建筑原是砖木结构,里面的墙都是板夹泥的,说它是危楼毫不为过,这给修复改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过,周明旭还是为老楼外饰的精美赞不绝口,“整个外墙面窗户上的几十个饰画花纹没有一个重样的,整体上是欧式的风格,纹饰却都是中国传统图案,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惊叹,我们修复时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个闪失。”
 
  周明旭告诉记者,老楼的内部经数十年来的住户的改造,已无法知道原来的格局,就干脆和新商厦打通相连成为一体。这样,保护建筑的一层成了新玛克威商厦的一个别致的门厅,二楼为商厦的管理部门办公室。另外一个问题是确认当年萧红住过的房间,据史料记载,这应是一个带阳台的房间,而整个老楼只有一个阳台,所以,当年萧红住所的位置很容易就确定了。
 
    东兴顺旅馆萧红人生的转折点
 
  萧红纪念陈列室的落成在省内文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12日举行的萧红纪念陈列室揭牌仪式吸引来众多的萧红研究者、萧红作品的爱好者及各界人士,90岁高龄的黑龙江大学离休教授、萧红研究专家陈隄先生和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萧红传》作者铁锋先生也特意赶来。
 
  “能看到萧红纪念陈列室的落成,可以说了却了我一生的夙愿。”陈隄先生高兴地说:“东兴顺旅馆在萧红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她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她在这时收获的不仅是苦难的阅历,还有甜美的爱情。可以说走进东兴顺旅馆的萧红还是一介不谙世事、充满叛逆的女青年,走出这里时,她已成为一个饱经忧患、笔触细腻的女作家。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呼吁在东兴顺旅馆旧址为萧红建纪念馆,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萧红纪念陈列室的落成让我仿佛又重睹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萧红纪念陈列室正中是萧红的半身铜像,端坐的少女萧红面容清丽,以手托腮,陷入沉思,深幽的目光不由将人带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
 
  1931年10月底至1932年8月间是萧红一生中最伤苦的时候。1931年秋末冬初,萧红流落哈尔滨街头,生活无着,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趁此危难之际,将其骗至东兴顺旅馆同居。这时萧红已怀有身孕。1932年6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汪恩甲谎称回家取钱便一去无有踪迹,萧红被遗弃在旅馆里。汪走后,旅馆老板天天逼债,以停止供食相要挟,并扬言要把萧红卖进妓院抵债。
 
  危难关头,萧红写信向《国际协报》等报馆求救。当时在《国际协报》任记者的萧军来到旅馆探望了萧红。两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
 
  “其实,萧军救出萧红的史实与民间的传说略有出入。”陈隄说:“当时,萧红向一只过往的船只求救,被载出道外区,然后她按着萧军留给她的地址找到了萧军的住处。而心急如焚的萧军架船赶去搭救萧红时,却扑了一个空,当他失望地赶回住所时,却见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萧红。”
 
  陈隄说:“不过,这并不会影响东兴顺旅馆在萧红一生中的意义,在这里收获了爱情的萧红从此与萧军结合,开始新的生活,二人并肩在文学道路上跋涉。”
 
    “萧红牌” 惹出争议
 
   “萧红纪念陈列室落成后,这几天的客流量明显增加,许多顾客都是慕名前来的。”玛克威商厦总经理杨福君说:“萧红成了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张王牌。”
 
  为修复东兴顺旅馆,玛克威商厦出资500万元;为建萧红纪念陈列室,玛克威商厦再斥资18万元,还拿出了寸土寸金的一间办公室。“投入虽然大,但我认为值。留下老建筑、建萧红纪念室与企业的经营并行不悖,实现了双赢。”杨福君说:“且不说保留老楼为企业增加了近2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打造了企业品牌,提升了企业形象,并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这是花多少钱都难以做到的。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萧红纪念陈列室的面积,使之恢复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老哈尔滨的风情。”
 
  但商家对名人故居的修复利用也引发了不同看法。哈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护建筑专家表示很难认同这种商业介入模式。“这种做法恰恰是对保护建筑的不负责任。”他说:“老建筑被掏空,只剩下了一个外壳,这样还有什么意义?保护建筑的主体都成了商场,大大冲淡了文化的氛围。再说,无论是老建筑本身,还是萧红故居,都应该是严肃、高雅的,但现在却变成商家炒作的噱头,被庸俗化了,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败笔。”
 
  对此看法,参与过东兴顺旅馆修复工程的玛克威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周明旭不予认同。“没有开发利用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保护。”周明旭说:“开发利用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如果没有商业回报,商家就不会投资和开发,这栋已成危楼的老建筑能不能留存下来都是问题,其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否挖掘出来,也就很难说了。正是商业资本的介入,才使得呼吁多年一直未果的萧红纪念陈列室得以落成,实现了老建筑的保护利用。”
 
  曾经主持论证东兴顺旅馆保护改造工程的哈尔滨市城建专家张相汉认为,“萧红纪念室”模式为哈尔滨市名人故居的开发利用以及老建筑的修复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此之前,人们往往把老建筑的保护视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对立面,但东兴顺旅馆的保护改造却有效地实现了保护和利用的统一,解决了政府面对濒危的保护建筑却无力埋单的困境。现在哈市还有众多与东兴顺旅馆类似的名人故居及保护建筑,“萧红纪念室”模式为这些老建筑的开发保护提供了一个范例。
 
  省萧红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许振鹏说:“萧红纪念陈列室的落成不仅是为商家提供了一个‘文化前厅’,更为黑龙江省的萧红文化研究搭建了一方舞台。以商业收益反哺于文化建设,这一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模式走出了以往老建筑留拆不能两全的困境,具有典型意义。萧红纪念陈列室将和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一道成为萧红文化研究的基地,也将成为提升哈尔滨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
 
 
    新闻背景:萧红小传
 
  萧红,20世纪30年代著名左翼爱国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1911年6月2日 农历五月初五 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32年与萧军 原名刘鸿霖,笔名田军、三郎,辽宁义县人 相识于哈尔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葬于浅水湾,1957年骨灰迁至广州银河公墓安放,享年31岁。
  萧红一生创作历程仅仅十年,却留下了约上百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跋涉》 与萧军合著 、《生死场》、《商市街》、《手》、《牛车上》、《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