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13日电在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还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保护原始大豆品种纯净十分重要。12日,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哈尔滨举办了“保护大豆故乡,建立生物安全长城”专家论坛和宣传活动,鼓励消费者选择非转基因食品,保护大豆故乡不受到基因污染。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已经有5000多年的大豆栽培历史,拥有2万多份品种资源和6000多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全国大豆年产量为1500—1600万吨,其中我省的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黑龙江省也是农业部划定的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黑龙江大豆以无污染、非转基因等特性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的青睐。
转基因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转基因大豆就是将其它生物体基因转移到大豆内,使其具有高产、抗虫害等特性。像其它生物一样,转基因生物可以有能力在自然界大量繁殖,人类无法控制,一旦出错,也难以挽救。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
然而,据绿色和平组织总干事廖洪涛博士介绍,转基因生物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有未知的风险已经是国际的共识。根据国际组织的权威意见,移植外来基因到另一种生物体内,有可能造成“非预期后果”。也就是说,现阶段人类可能仍然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完成评估转基困生物可能造成的损害和损害可能达到的程度。2001年,科学家发现,由于受进口转基因玉米的影响,墨西哥300多种玉米种质发生改变,举世震惊。
我国的大豆资源也面临着基因的威协。据介绍,我国每年进口转基因大豆上千万吨。这些大豆一旦种植在田间,就可能通过花粉传播等形式将人工的特性传播给近亲品种,造成“基因污染”,破坏我国的大豆资源。
今年3月,农业部宣布五年内将东北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产区,将非转基因定为我国大豆种植的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首席教授盖钧镒认为,在我国,大豆几千年来一直是传统的营养食品,它的安全性是转基因大豆所不能比拟的。保护我国大豆产业的工作不仅对农村经济建设、保障4000万以种植大豆为主的农民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王连铮也认为,现在还不能完全把握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大量应用是不恰当的。不能把人类当成“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省环保局副局长程立峰表示,黑龙江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应当肩负起保护大豆资源的重任。为了防止大豆种植区受到基因污染,我省于2002年便提出建立“非转基因净土”。今年7月18日,国内外32家食品商在中国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目前部分公司正在我省采购非转基因大豆作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