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13日电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新华社记者会前就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分别专访了参加全会的黑龙江、辽宁、吉林的三位省委书记宋法棠、闻世震、王云坤。
事关全局时不我待
记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其重大意义何在?
闻世震(辽宁省省委书记):现在可以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王云坤(吉林省省委书记):东北不振兴,从全局来讲就不是协调发展。应该说,我国到2010年实现翻一番的问题不大,到2020年再翻一番,难度很大,必须依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宋法棠(黑龙江省省委书记):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国有资产存量大,基础设施比较好,科教水平较高,人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是极具后发优势的地区。振兴东北,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战略部署,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振兴之路的难点
记者:目前东北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闻世震:制约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王云坤:吉林主要存在五方面困难问题:一是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国有企业的装备和技术老化;四是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压力极大;五是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的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宋法棠:黑龙江较为突出的矛盾有四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资产比重大,体制创新任务艰巨;二是传统产业比重大,全省13个地市中有7个是资源型城市,采掘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5%,传统产业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三是社会保障任务重,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四是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矛盾相互交织,增加了调整改造的难度。
振兴需要新“招法”
记者: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新一轮创业中,应如何破题,有何新举措?
宋法棠:我们已经制定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方案》,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是:发挥重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和医药工业五大基地,力争一年发生变化、三年初见成效、八年全面振兴。到2010年把我省建成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优势和特色突出、竞争实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基地。近期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制、社保试点准备、分离企业办社会等工作。
闻世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为重点,到2010年,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把辽宁建成国家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王云坤:我眼下有一个设想,东北地区能不能建立诸如“自由贸易区”这样的一个区域,具体讲就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能否形成一条带状自由贸易区,贯穿东北,四通八达,通过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起全东北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