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通过"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 黑龙江立法保护"绿肺"
2003-10-19 06:20:0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0月19日电10月1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该条例的出台,给这个曾经遭受过各种破坏而刚刚恢复元气的植物园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城市绿肺”的呼吸也将更加顺畅。

    ■省森林植物园(以下称植物园)是属于哈尔滨市每一个市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让哈市炎热的夏天降低了3摄氏度,让市民的呼吸质量有了改善。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更成为我省乃至国家重要文化资产的一部分。

    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现在总面积达136公顷,是哈尔滨市市区内面积最大、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森林绿地和“氧源地”,也是国内惟一处于省会城市市区内、面积最大的森林植物园。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10个具有国际植物园使命的植物园之一,被哈尔滨市市民亲切地称为“城市绿肺”。

    据植物园总工程师李长海介绍,建园45年来,植物园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植物3000余种次,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种子交换关系。目前,园内植物品种达到1200种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0%,囊括了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类型,成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植物的橱窗和缩影。除此之外,植物园还具有丰富的植物学、园艺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内涵,极具科普和观赏价值。作为我省林业科研教学、国家科普教育、全国花卉生产和东北地区珍稀植物保护四大基地的植物园,它还担负着搜集、保存、保护温带和寒温带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引种、驯化、繁育等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普宣传教育的任务。在对公众进行林业知识普及、生态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植物园又成为哈尔滨市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生态旅游和森林文化旅游景点。

    市民喜爱植物园,植物园也给市民带来了莫大的益处。据研究,1公顷林地,1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0.73吨氧气。据测定,植物园内夏季气温较市内楼区气温低3摄氏度,噪音低70%以上,由此可见其生态效益是巨大的,它的存在对调节城市小气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的“氧源地”、“空调机”和“负离子发生器”,具有扼制城市“热岛效应”的不良影响、增加负离子浓度、降尘、灭菌的功能,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策管理和人为因素造就了植物园坎坷的命运。制定一部单项法规保护植物园,已成为政府和业内专家的共识。

    “救救我!” 植物园在痛苦地发出呻吟。谈到植物园保护问题,该园主任张喜良一脸的无奈。张主任说,植物园从1958年建园以来,由于体制和隶属关系的多次转变,加之政策、城市建设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植物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园内大片珍贵树木死亡。植物园土地不断减少,建园初期共有土地7750亩,现已萎缩到2040亩。植物园自1988年对外开放以来,在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破坏植被、滥占林地、损毁设施、猎捕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自然景观质量明显下降。

    虽然植物园在生态、经济、科普、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发生在园内园外的一些短视行为和人为破坏行为更令人痛心:

    镜头一:1999年,哈市电力部门维修跨越植物园的供电线路时,擅自推倒植物园围墙,使植物园“口子”大开。

    镜头二:2001年,哈市自来水公司擅自入园砍伐树木,占地打井。

    镜头三:2001年,哈市修建保健路时,在植物园东园区规划了两条横穿植物园的道路,植物园险些被“腰斩”,后经社会各界反对、抵制,才得以幸免。

    镜头四:近年来,周围居民为了进出方便,在植物园围墙上四处挖洞,严重时大小墙洞竟有100多个。取土、挖蚯蚓、折断树枝、损坏树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镜头五:由于植物园附近的薛家屯和前进街没有下水道,居民就在大墙下面挖洞,把污水排入园内,而且还把生活垃圾扔到园内。

    镜头六:由于居民把生活污水向园内排放,2002年,园内珍贵树种水曲柳就被污水大面积淹死。

    植物园派出所所长鞠帮群向记者介绍,对于一些市民破坏园内设施,砍伐烧柴和一些单位擅自入园训犬和进行警务行动的行为,他们只能说服教育或劝阻,但无法可依,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尽快制定一部植物园管理专项法规,明确保护职责和保护措施,设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依法加强植物园的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据了解,因毁坏严重,去年4月28日,植物园闭园休整。在休整期间,有关部门对其投入了3000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完善、现有小区维修改造、植物专类园建设、景区景点亮化等六项大型工程,历时一年,今年6月份重新开放。但开放第一天,就发生了郁金香被毁、鲤鱼被捞、游人跳墙逃票等恶劣事件。人为破坏的隐患仍然困扰着管理者。

    ■《条例》出台,植物园有了“主心骨”,“绿肺”也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依法治园,依法护园、依法建园的目的有望实现。

    10月1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该条例的出台,从根本上赋予了植物园以法律地位,突出了对植物园的保护和保障。条例整体体现了鉴于植物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今后处理城市建设和植物园保护的关系上,应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这标志着我省在生态、文化资产保护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为将植物园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一流森林植物园迈上了新台阶。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共22条,其中第四条规定,依法对破坏植物园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第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第十三条规定,不得采伐植物园林地。此外还对盗伐盗挖、毁坏林木、擅自入园施工或进行设施维修、改造、向园内排放有毒废弃物及生活污水、向园内和围墙外侧10米范围内倾倒固体废弃物、埋坟、取土、破坏植被、捕鸟等13项破坏植物园行为设置了禁止性条款,并设定了处罚规定。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植物园的健康发展,《条例》还设立了保障性条款。其中第五条规定,植物园的建设与管理应当纳入省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六条规定,植物园所在地的市、区人民政府对植物园负有保护责任,在植物园建设和管理方面应当给予扶持。这两项条款,从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植物园的发展、建设负有的主体责任和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的义务。

    长期以来,植物园一直靠政府“救济”生存 ,《条例》的颁布为植物园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除植物园通过生态旅游积累建设资金“以园养园”外,《条例》第七条还规定,鼓励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合资、合作、捐赠、认养等形式,参与植物园的保护以及与植物园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建设。植物园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植物园前景规划绘就。明天的植物园更成为了市民美好的期待。

    闻听《条例》通过,植物园主管单位领导和许多职工都非常兴奋。总工程师李长海告诉记者,在去年4月份闭园改造期间,植物园兴建了1.2万平方米的大型休闲广场和13个专业园,扩建人工湖面积1万平方米,铺设草坪20万平方米,栽种各种植物1200多种,栽种各种树木18万株,并修建了一批雕塑小品,已经为哈尔滨市市民提供了极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为城市生态旅游的重要景观。遵循国家生态建设发展方向的目标要求,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按照分期开发、依次递进、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植物园已经制定了为期10年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总体规划》,《条例》的出台,为10年规划鼓了劲、打了气。

    据李长海介绍,规划按建设重点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2001年至2005年的重点建设阶段:工作中心是丰富植物品种、建设保护基地、科研基地和科普基地。引种栽培东北、西北、华北及北美植物2000余种;建成东北地区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建成东北地区植物种质资源科研基地;建成具有极大展示价值的植物生态科普基地。

    二是2006年至2010年的提高发展阶段:工作中心是提高科研水平、突出科研重点、全面推进向现代化植物园的迈进;建成集植物科研、种质资源保护、植物生态科普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植物园;完成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寒温带植物数据库、引种植物数据库、种质资源数据库、东北珍稀植物数据库;完成数字化植物园的建设;建成北美引种植物异地保存基地;引种栽培植物达到3000种。

    刚刚通过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经批准的植物园建设发展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相信通过十年的建设、改造、完善、充实,植物园最终将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一流植物园,完成与世界植物园的全面接轨。

    晨曦中,森林植物园慢慢醒来,参天古树滤过缕缕阳光,姿态各异的植物令人留恋忘返。一片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的植物园轮廓渐渐清晰,它属于你,属于我,永远属于我们这座城市。

    我们有理由相信,森林植物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