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剧团驾驭演出市场难关重重
2003-10-27 13:05:0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0月27日电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很多的院团越来越注意到闯市场的重要,积极的开拓市场,如哈尔滨市儿童话剧团《会旋转的房子》、大庆话剧团《特殊的故事》、哈尔滨话剧院的《纯真年代》等都在全国范围内有二三百场、甚至五六百场的演出,然而在每年黑龙江省创作的各类剧目中真正走进市场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院团并没有真正断奶,传统文化体制下如何培育、引导、发展演出市场,至关重要。

    凝视未来剧团应做自食其力的准备

    近日,话剧《秋天的二人转》在哈市创下了演出8场,盈利40余万元的好成绩,这一现象回答了人们多年来的质疑:舞台艺术大有市场!作为演出市场生存链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剧团、剧场、观众要形成良性循环,剧团首先要做的就是自食其力。

    有的院团在向市场奔的过程中得到了这样的经验: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剧院从领导、演员到普通职工,特别是剧目的策划、制作、经营者,都应该有自食其力的准备。作为《地质师》、《特殊故事》、《秋天的二人转》等优秀剧目的制作人,现为哈尔滨话剧院策划总监的丁军,讲起闯市场,颇有感触。他说,院团在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不是说不要政府的扶植和资助,而是说不能全靠政府过日子。这就需要探索。丁军说,在大庆话剧院当院长时,许多剧目都是先排出来,再请专家和领导看,好了就晋京演出、争取拿奖,不好就刀枪入库,却很少有请观众看戏、听取观众和演出商的意见的。后来他们打破这个模式,剧本出炉后先给观众看,10个人中有6个以上说好的,才会采用。譬如在策划排《地质师》时,就多次把剧本拿给油田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看,杨利民老师根据他们的意见九易其稿,最后才有了这样的精品。

    商海踏浪 剧团要做好跌倒爬起的准备

    牡丹江京剧团的《周总理与大庆人》在全国巡演300余场达80余万元,回首来时路,团长李鼎颇有感慨:1997年牡丹江京剧院着了一把火,那时本来剧团就不景气,一把大火把人的斗志都烧没了,但幸而有他这个不服输的团长,率领剧团克服了资金、场地等诸多的困难,投入6万元排练了这部京剧。说不清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但这种磨难让他们走了出去……

    哈尔滨话剧院策划总监丁军认为只有经历一次次的挫折才会有成功的经验。近期演出反响热烈的《秋天二人转》便在其制作的过程中引进了市场化机制,摆脱过去为奖写戏、为领导演戏的路子,有专职的宣传人、票务人、舞台监督及制作人,大家共同指挥一台戏,同被一个利字拴住,说白了利就在市场、就在老百姓那儿。

    最近大庆话剧团《特殊的故事》全国巡演600多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编剧杨利民说该剧就是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从而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受到了教育。

    请回观众剧团应作屈尊促销的准备

    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我省评剧院排演的曾经获得国家7项大奖的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在我省的演出效果并不理想,而剧团在西安演出却恰恰相反,演出的当天上午下着绵绵细雨,原本以为不会有多少观众,但出人意料的是全场爆满,观众大多数买票入场,门口还有票贩。相同的剧目,不同的反响,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的培育。

    在我省的确有个观众培育问题。我省观众没有看演出的习惯,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作为演出团体有责任做培育工作,一方面生产精品,一方面做好的宣传。如果舞台艺术没有电视好看,没有新、奇、乐的娱乐功能,就不会有观众。但同时加大宣传攻势,刺激观众的眼球才能带来理想的票房,促销包括如市场调查、宣传策划、广告投入等一系列措施。

    不间断的演出是培育市场的必要条件,近期北方剧场正在策划《北方大舞台》的活动,即每半月搞一次演出,就是致力于培养观众走进剧场,让观众逐渐形成一个主动走进剧场、主动买票的惯性。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