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养鸟的水土难养人:来自扎龙湿地核心区的采访报告(中)
2003-10-28 14:20:0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讯 扎龙核心区的“干地”,叫“岛子”,千百年来飞禽当家。又有称“岗子”,是后来者人类的领地。人入鸟岛,也是对鸟的领地的“入侵”,1997年春,扎龙核心区农民的300多亩玉米地种子,被饥饿的鹤群刨食一空。人的日子在这并不好过。

    (一)

    赵凯村,32户,180口人。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村民外出办事,冬天赶马车,一冻就是两三个小时。夏季穿水衩,水里一趟就是大半天。成箱的蜡烛每家必备,村里七八台改装电视机,起大风发了电才能看。只有过年,大家伙集资买来柴油发电,才用上几天电灯。说起高昂的“电价”,村民直叹气。

    这里有土地355亩,均为盐碱地,厚种薄收,绝大部分放荒。村民靠打苇子、捕鱼那点收入,穷得没着没落。几十年来,全村砖瓦房仅有一两间,嫁进来的外地姑娘只有一人,村里的姑娘都远走高飞了。

    通往村外的土路,修了无数次。一场大雨过后,小村又成了孤岛。1999年,政府有关部门投资7万元,给村里建了一座小桥。结果,小桥如同水坝,改变了湿地水文格局,背水一侧干成了荒草甸子。

    (二)

    唐土岗子村,倒是有路有电,但愁苦仍写在村民们的脸上。1998年特大洪水,大水漫过来,大人孩子全部上阵,修坝、雇挖掘机、圈鱼塘,里里外外花了十几万,才保住小村。这些年,唐土岗子村为生存而搭进去的钱,重建一个新村都绰绰有余。村小学有两名教师,只开语文、数学两门主科,隔年招生,提高教学质量连想都不敢想。孩子读中学,最近的在扎龙乡。离家几十里,每月花销300多元。眼见一二十个半大姑娘、半大小子因学费问题沦为文盲,整天在村里逛来逛去,村民们忧心忡忡。

    通往林齐村的土路,9公里,1994年修的,花了20多万元。通往克钦村的土路,6公里,2000年修的,是村里出售2万亩苇地25年的使用权换的。为通上电,村民付出的代价更大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生产队决定把电线架到村里。没有钱,社员们整整两年不拿工分,把收割的苇子全部卖掉,自筹9万多元,架了10多公里的电线。

    (三)

    扎龙核心区内,天然岗岛现已大部分被“人化”。10个自然村屯的3800口人,在这里“战天斗地”,辛劳付出了很多年,到头来,这方水土还是养不了这方人。

    这里不但无电无路无砖瓦房,而且人畜饮用土井水,那水煮开后浑浊不堪,遇连年干旱,岗地就无水可打。

    这里的居民70%%以上经济收入依靠自然资源。耕地受旱、涝、风沙、盐碱等因素影响,农作物产量少得可怜。人口50年增长了8倍,加之行情多变,割苇子、打羊草收入有限。打鱼人比70年代增加了10倍,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遇上好年景,居民年收入也仅在1800元左右,如遇灾害,更是苦不堪言。政府每年拿出的扶贫救灾款物,如同砸进了“无底洞”,效果微乎其微。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扎龙核心区的岗岛是大自然对鸟类的特别馈赠,人类强行征服的事实已经证明,这里的人既是害鸟者,又是受害者。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