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4日电 尽管最近中国粮食市场价格上扬,但浙江粮食管理部门并不慌乱。他们心里有底:那些早在东北订购好的粮食正被装上一趟趟专列,日夜兼程直奔“长三角”而来。
中国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苏南平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曾是中国重要的粮仓。但近二十多年来,工业和服务业在“长三角”GDP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粮食不再是“鱼米之乡”的主角。据统计,去年江苏省的粮食产量下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而浙江省在连续数年调减后,今年的粮食缺口达到90亿公斤,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调入省份。
“长三角”的粮食缺口,为盛产粮食的“北大荒”--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提供了市场空间。2000年,浙江省与黑龙江省签署了粮食购销协议。双方约定,粮食剩余时,浙江优先为对方提供市场;而粮食紧俏时,黑龙江优先为浙江提供粮食源。随后,黑龙江省组织各地粮食企业在杭州召开了“粮油食品展销会”,三天内,黑龙江粮食企业带来的各色“东北大米”被抢购一空。
此后,浙江与黑龙江两省进一步探索产销新模式,变沿袭了数十年“产地储备”为“销区储备”。黑龙江的粮食收购后,在当地不再进库,直接运到浙江的粮仓储备。为此,黑龙江省政府还特地把三条原准备放在本省的日产百吨大米生产线改建在浙江杭州、宁波和温州。
同时,“长三角”一批粮企和农民也直接到东北建设粮食“飞地”。据统计,浙江粮食企业和农民仅在黑龙江直接经营的粮食基地就有40万亩。在黑龙江友谊县种了10万亩粮食的国家农业龙头企业虹丰集团总裁周仕焕告诉记者,集团每年从东北生产稻谷5000万公斤。原本想把加工好的大米运到温州销售的,但是往往运到上海就被“截留”,然后销售到“长三角”15个城市。
浙江粮食局局长李林访说:“东北与长三角地区粮食的对接,实现了两地的资源互补、市场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