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1日电 题:“把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到企业的事业中”——“完达山”人在天津创业记
东北网记者 闫智凯
走进位于天津武清开发区的天津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厂房粉刷一新。
“这是一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液态奶加工厂,而我们只用了9个月零12天就建成了,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完达山天津公司董事长李绍民这样向记者介绍。
“把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到完达山的事业中,这是完达山的企业精神,我们就是靠着这点,才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在天津扎下根的。”
一群顽强的开拓者
2002年11月6日,天津完达山乳品加工厂破土动工。当时工地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厕所,有的只是杂草丛生、有的是蚊虫成群,还有一群每天24小时昼夜盯在工地上的完达山人。
11月的天津,遭遇了50年未遇的低温,简易的工棚没有暖气,无法阻挡寒气,有的员工手、脚冻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生起了一块块的冻疮,却无人退缩。
一群肩扛责任的“战士”
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工期顺利进行没几天,“非典”来了。离北京只有75公里的武清,一夜之间,其他企业的施工人员都跑没了,完达山的施工人员也跑了六七十人,但完达山的内部职工却一个也没走。
“当时怕不怕?”
“说不怕那是骗人,全靠自己的责任心,撑了过来。”完达山人这么回答。
当时在北京有一个关于完达山的国际设备招标,为了让被感染率降到最低,李绍民让司机在家休息,亲自开车带着两个工作人员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参会的人都带着口罩、手套,带去的材料被一次次地消毒。
有一次在谈判时,李绍民的家人打来电话叮嘱他,千万不要去北京呀!“不去不行呀!不去就要影响工程进度。”为了事业,李绍民豁出去了。最终,国外客商被完达山人的执著精神打动了,在设备的价格上一让再让,谈判获得圆满成功。
在回家的路上,李绍民把车都开到了自己家的楼下却不敢上楼,车围着楼转了一圈又一圈,天都要黑了,他还不敢回家,怕自己携带“非典”传给家人。最后,他从里到外全都换上了新的衣服,又在身上喷了两遍消毒药,才带着坎坷的心情上楼回家。
一群爱厂如家的工作者
从2002年11月6日到2003年8月18日,完达山人用了9个月12天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液态奶加工厂。
9月5日,完达山奶正式投产,原以为开始几天只能生产出十几吨奶,没想到第一天就生产出53吨,企业当时雇用的40多个包装工忙不过来,完达山的机关人员主动来到包装间进行包装,一直工作到凌晨2时,包装工回家休息了。完达山的机关人员继续干,干到凌晨3时,还剩6吨奶没有包装,有人建议扔掉,被大家否认了,就这样一直干到了6时20分才把奶全部包装完。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
完达山人说,这是他们自己建设的企业,一袋奶也不能浪费。
完达山精神的被感染者
在建厂初期,完达山租用了一台桑塔纳轿车,司机是天津武清人,叫王秋余。最初工作时,他总是被动地做每一件事。在两个多月的接触中,他逐渐和完达山人交上了朋友。他的岳父在完达山的帮助下,还建起了奶牛场。
奶牛场建成后,王秋余的妻子张丽怎么也不肯在自己家的奶牛场做出纳员,执意要加入完达山。张丽的家人劝她回家,可她不同意,她说:“家里确实不缺钱,在这里工作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了得到了心理的满足。”现在她已经是完达山一名熟练的工人了。
现在,完达山的产品已经打入北京市场,完大山人用完达山精神继续开拓者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业。
“这是一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液态奶加工厂,而我们只用了9个月零12天就建成了,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完达山天津公司董事长李绍民这样向记者介绍。
“把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到完达山的事业中,这是完达山的企业精神,我们就是靠着这点,才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在天津扎下根的。”
一群顽强的开拓者
2002年11月6日,天津完达山乳品加工厂破土动工。当时工地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厕所,有的只是杂草丛生、有的是蚊虫成群,还有一群每天24小时昼夜盯在工地上的完达山人。
11月的天津,遭遇了50年未遇的低温,简易的工棚没有暖气,无法阻挡寒气,有的员工手、脚冻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生起了一块块的冻疮,却无人退缩。
一群肩扛责任的“战士”
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工期顺利进行没几天,“非典”来了。离北京只有75公里的武清,一夜之间,其他企业的施工人员都跑没了,完达山的施工人员也跑了六七十人,但完达山的内部职工却一个也没走。
“当时怕不怕?”
“说不怕那是骗人,全靠自己的责任心,撑了过来。”完达山人这么回答。
当时在北京有一个关于完达山的国际设备招标,为了让被感染率降到最低,李绍民让司机在家休息,亲自开车带着两个工作人员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参会的人都带着口罩、手套,带去的材料被一次次地消毒。
有一次在谈判时,李绍民的家人打来电话叮嘱他,千万不要去北京呀!“不去不行呀!不去就要影响工程进度。”为了事业,李绍民豁出去了。最终,国外客商被完达山人的执著精神打动了,在设备的价格上一让再让,谈判获得圆满成功。
在回家的路上,李绍民把车都开到了自己家的楼下却不敢上楼,车围着楼转了一圈又一圈,天都要黑了,他还不敢回家,怕自己携带“非典”传给家人。最后,他从里到外全都换上了新的衣服,又在身上喷了两遍消毒药,才带着坎坷的心情上楼回家。
一群爱厂如家的工作者
从2002年11月6日到2003年8月18日,完达山人用了9个月12天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液态奶加工厂。
9月5日,完达山奶正式投产,原以为开始几天只能生产出十几吨奶,没想到第一天就生产出53吨,企业当时雇用的40多个包装工忙不过来,完达山的机关人员主动来到包装间进行包装,一直工作到凌晨2时,包装工回家休息了。完达山的机关人员继续干,干到凌晨3时,还剩6吨奶没有包装,有人建议扔掉,被大家否认了,就这样一直干到了6时20分才把奶全部包装完。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
完达山人说,这是他们自己建设的企业,一袋奶也不能浪费。
完达山精神的被感染者
在建厂初期,完达山租用了一台桑塔纳轿车,司机是天津武清人,叫王秋余。最初工作时,他总是被动地做每一件事。在两个多月的接触中,他逐渐和完达山人交上了朋友。他的岳父在完达山的帮助下,还建起了奶牛场。
奶牛场建成后,王秋余的妻子张丽怎么也不肯在自己家的奶牛场做出纳员,执意要加入完达山。张丽的家人劝她回家,可她不同意,她说:“家里确实不缺钱,在这里工作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了得到了心理的满足。”现在她已经是完达山一名熟练的工人了。
现在,完达山的产品已经打入北京市场,完大山人用完达山精神继续开拓者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业。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