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中介为害到几时 中介市场急需建立监管机制
2003-11-15 13:40:2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1月15日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哈尔滨市人才劳务中介陡增,许多渴望找到工作的求职者通过“媒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然而,近日有读者反映,目前哈尔滨市许多黑人才劳务中介骗人增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骗,可知道后却找不到管理部门。

    骗术一:签合同收取存档费

    9月中旬,盛先生按在道里区抚顺街得到的招聘地址,来到道外区南二十道街10号“百顺公司”,和爱人、小姨子一起去应聘话务员。接待他们的吴经理说,应聘话务员须先培训,而且要签合同,每人交存档费10元、合同费每月10元。盛先生问:“有存档费为啥还交合同费?”经理说,存档费不给退,合同费到期给退。盛先生和公司签了半年的合同,共交了160元。

    第二天,盛先生的爱人和小姨子来到“百顺”指定的巴山街副9号。两天下来,培训的内容却是两人每天需到人才市场上抄40条招聘信息。盛先生觉得不对劲,找到从门脸到屋内没有任何“百顺”字样的“百顺公司”,可吴经理已不在了。新任经理说,档案已报到总公司,再说合同上已说明合同费不到期不给退。

    盛先生不解,所谓的合同只有一份,在公司处。现在手中的收据是找过四五次后在另一家“公司”开的,而且收据上没有任何公司的章。“公司”在哪,是什么样,他现在也不知道。

    骗术二:多家“联网”信息互动

    过了大约两周,盛先生再次到抚顺街找工作。按照这里一则招“装饰工”的信息,他来到位于道外区南十八道街86号的“鸿达公司”,在办公室竟意外地碰到了“百顺”的吴经理。在该公司盛先生没看到“鸿达”字样,墙上没有任何证照。盛先生返回到“百顺”,一位姓曾的经理把盛先生叫出屋说,过两天你再来,要收据得找吴经理。

    12日,盛先生来到“鸿达”要吴经理开收据,吴经理说她已不在那儿干了。在盛先生一再坚持下,吴经理给开了一张普通收据,只写了合同费120元(期满给退,不满不给退),经办人写着“吴静”,没盖任何章。

    骗术三:天天招聘内容不变

    在抚顺街,记者于10日、11日跟踪了两天,在“为民”等几家中介所内,常见到“百顺公司”、“鸿达公司”的影子,它们每天基本招聘“话务员”、“送货员”、“装卸工”等老工种,每个工种多则招15人,少则招五六人。

    盛先生说,他也曾几次到抚顺街“钉梢”两家公司,两家招聘栏的内容基本不变。

    骗术四:招聘轻外地重本市

    小张家在齐齐哈尔,11月9日,她按地址来到“百顺”,也是应聘话务员,一位姓夏的经理给她安排到地灵街120 2号的一家“公司”当话务记账员。当时,小张签了二个月的合同,存档费20元,合同费30元(因为签两个月,合同费涨至15元/月)。

    小张到了地灵街,一位姓李的经理说人已招满了。当日下午,小张返回“百顺”,夏经理说,记账员招满了,你又不干话务员,第二天来给你退钱。12日,小张再次来到“百顺”,夏经理却翻脸不给退钱了。

    与小张不同的是,盛先生是哈市的。他去过几次,“百顺”都没把话说绝,夏经理应付不了了就把他推给了曾经理。

    盛先生说,从几次的找工作经历看出,这类公司特别看重求职者的身份,对待哈市求职者的态度明显好于外地的求职者。

    在几日的暗访中,记者遇到过数不清的“百顺”和“鸿达”。记者发现,他们有一整套的信息联系网络,以公司招聘的名义乱收费。而他们所收的“存档费”,物价部门没有规定;所谓的“合同费”更是从来没听说过。

    对他们来说,坑骗求职者最大的“法宝”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沟通,这边有问题,求职者还没到那边呢,那边已做好了应付的准备。还有就是他们抓住了求职者急切求职的心理,在记者采访的10名受骗者中有7人都说“急着找工作”。再就是他们以静制动的“本领”,一个求职者,他把你从道外支到道里,再从道里支到南岗,什么耐力的人都会灰心的。加上他们变化莫测的人员、场地、心态,又有多少求职者不“找而生畏”呢!

    记者从哈尔滨市人事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市只审批了4家人才中介。按审批程序,合法的劳务中介须到民政部门登记,可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目前没有一家登记的劳务中介。

    对此,省城一业内人士坦言,人才劳务市场的秩序从另个侧面可以影射出一个城市的风貌,同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建立人才劳务监管机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