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7日电题:北安民间资本创业调查
(一)
钱这玩艺,别让它呆着。
“让它‘干活’去!”北安人说。
钱,去“干活”。人,有更好生活。
这句话,不是扯“哩哏扔”,是普遍真理。
不信吗?那好,北安“二赵”就是典型。
兽医赵守财,口挪肚攒,攒了近万元。
1995年,他从“鞋窠”里,掏出这点钱,建了兽药厂。
说是药厂,实是小作坊。200平方米,几个人。
钱,一“干活”,就成了“神奇小子”。七年功夫,“长”了300多倍。
当年,赵守财仅是“准万元户”。如今,拥有的财富,足有三个“百万富翁”。
可见,让钱“干活”,就能钱生钱。而且,生生不息。
假如,让钱闲着,仍在鞋窠里“觉觉”,其结果:“鞋还是那只鞋啊,钱还是那点钱!”
今天的赵守财,早已“鸟枪换炮”。工厂,是三层高的大楼。厂区院里,绿地、鲜花、小桥、流水。
一个字:美!
赵富东———北安的商业巨子。
这人的本事是:能将死资产变成活资本。然后,让资本为他“扛活”。
北安,有个小旅社,叫北方旅社。12年前,“放挺”了。房屋,闲着;旅社,闲置。
面对“死去”的资产,有人,“心巴凉巴凉的”;有人,商业神经则欢快跳动。
这人,就是老赵。他想出了资产变钱的法子。还起个“小浪名”———资产“变法”。
第一招:创业,从闲库房开始。
他把闲库房,变成农贸批发市场。一时,外地的菜、果、粮,呼呼进到北安。市场一红火,手中最缺的东西———钱,来了。
第二招:让钱,再去生钱。
“第一桶金”,他没塞进鞋窠里。而是用来改造小旅馆,将它变成轻工大市场。
于是,旅馆的客房,成了一间间“精品屋”。妈哎,要进场的人,那个多呀!老赵说:不管谁来,“请先掏钱!”
第三招:让钱成为“野心家”。
资本,一向精力旺盛,是个“野心家”。老赵似乎明白这个理。于是,放手扩张,投资再投资。
大市场内,有块空地。老赵将钱“砸”进去,盖了36座仓库,建了果蔬市场。刚一建完,义乌、寿光、西柳等地方的人,就开始向这边发货、送钱。
现在,北方旅社已成北方商城。年销售额2个多亿,利税500多万,安排就业2000多人。
风在吼,马在啸,资本在“咆哮”。在“二赵”的影响下,北安的民间资本,纷纷走出鞋窠,闯荡“江湖”。
群马成龙。目前,北安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已有近万家。现在,还在增。隔三差五,就冒出个新老板。
民间资本,是北安城的“维他命”。它们:活跃经济,支撑税收,安排就业,功劳“大大的”。
市委书记张利群,深情地说过一句话:“没有民营经济,北安就是一座死城”。
民间资本,激情燃烧。北安经济,越来越好。
(二)
让钱好好“干活”,得关爱它。
北安的党政官员,对民营经济的关爱,常让投资者眼睛,“有闪亮的东西”。
民营企业家常玉鹏,用养老钱,办起飞龙木器厂,生产牙签。初始,厂很小。年销售额,才百万元。
完成原始积累后,他要扩张。但是,找不到场地。
市领导知道后,就帮他寻找。最后,找到一个大院。
资本,有了用武之地。他添设备,招兵买马。今年,销售额可达700万元。
让钱好好“干活”,还要始终呵护它。
这方面,北安的做法,颇有创意,他们规定:每月的1 25日,是企业的“安静日”。
这期间,收税费的、检查的,都不准进厂区。谁违规,就“修理”谁。
剩下的5天,人大、政协的人,还要给企业站岗。避免来人“整事”。
让钱好好“干活”,还要有好的治安环境。
在北安,街头市面上的“牛二”:出来一个,就灭一个。现在,北安是全省治安先进市。
亲商、养商环境,吸引外来资本。到目前,已引资10亿,有46个项目。
“你投资,我保安;你赚钱,我发展”。对这一亲商理念,北安的官员将———“真诚到永远!”
(三)
财富积累,从少到多。
企业规模,从小到大。
企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
这是经济规律,是资本扩张的普遍结果。这一规律,北安也不例外。
过去,北安的民营经济,是“小字辈”当家。诸如:小作坊、小饭馆、小商小铺。甚至,小到只有一付挑子———豆腐挑子、剃头挑子……
而今,不少小商小号“变脸”,成了科技、外向、生产型企业,规模急剧膨胀。
有个人,叫胡兴福。他研制的传感器,给中国火车插上翅膀,实现铁路大提速。这个产品,还让国家节省6亿元。
过去,北安没有出口产品。现在,兽药、牙签、桌椅等产品,进欧洲、去南亚、登东瀛……鞋窠里的钱,能挣外汇了。
过去,北安的加工业是:米面油加砖头。
而今,给“一汽”加工的配件,就有36种。
资本,有感恩情结。民间资本“干活”,给4万多北安人,发了新“饭碗”。
民间资本,让北安喜换新颜。北安人,用新“好了歌”咏之:
财政有钱,知道搞城建了。道宽了,楼高了,院里有花了,小区有树了;市民有钱,知道保健了。开始晨练了,扭起秧歌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北安的民间资本,正驱赶贫穷去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