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大四学生不胜压力自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2003-11-30 10:40:4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1月30日电上周,哈尔滨市某高校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男生在寝室内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知情人透露,该同学自杀行为可能与就业不顺利有关。据了解,他是我省友谊县人,今年24岁,应届毕业生,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刚召开的招聘会上,没能找到理想的就业机会,回来与女友发生了点小摩擦后,自己回到寝室,趁同学不在的时候自杀。

    25日,记者来到该高校进行采访,被访的同学及校派出所对此事都讳莫如深,不愿多谈。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与其同寝室的其他同学现已搬出该寝室,借住在其他同学的宿舍内,而这些同学也都不愿再谈起此事,因为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同学们都很惋惜,认为他的举措不当,这种行为不仅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同学对母校对亲人的不负责任。记者从市公安局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高校中自杀的大学生至少有4人。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第五大死因。而在16岁至23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本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为何会选择踏上不归路?找工作难能成为自杀的理由吗?他们的心理为何承受不了压力?面对脆弱的大学生,我们的学校、家长和社会又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呢?

    学生:抗挫折能力差是内因

    黑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吴万森认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就外在原因来说,这些学生可能遭遇了他们自己认为是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失败、感情失意、经济压力、生理疾患、家庭变故等。有些事情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这些往往是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索”。而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的心理太脆弱,情商水平低。作为独生子女,一直都由家长替他们排除困难,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锻炼,因而抗挫折能力差。与此同时,这些同学都没有树立起牢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考虑自己的轻率行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和给父母带来的巨大感情伤害,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下”的一点儿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就这一点而言,他们都是自私的,而这些才是导致他们自杀的深层原因。

    学校:心理教育流于形式

    据了解,“郁闷”一词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据统计,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危机干预就愈发重要了。

    据吴万森介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我市各高校现已都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并推广心理辅导课,启动“危机干预”,有效阻止学生伤及自己生命的行为。

    吴老师说,他经常受邀去各大专院校为学生讲授“压力与心理健康”、“智商、情商与成才”等心理课程。在讲课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对这些辅导有着很强烈的需求。然而,各高校的心理学辅导与讲座多是以论坛的形式举行,每次也就100多名学生能参加并受益,这与庞大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与此同时,由于我市经过专业培养的心理学教师严重不足,有着万余名学生的高校往往只有一名心理学教师,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甚至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而过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学生无法对其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导致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各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仍亟待加强。应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让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锻炼自我生存、适应能力等。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