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敢”字当先——“乌苏里江”温州创业记
2003-12-02 14:05: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日电“敢”字当先——“乌苏里江”温州创业记

    东北网记者闫智凯

    曾经,一位温州朋友骄傲地对我说:“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们温州人。”

    当时,我无言以对。

    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我可以同样骄傲地告诉他:“在温州,这个俗有‘东方犹太人’辈出的地方,有一批龙江人立柱了脚跟,闯下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们就是温州乌苏里江绿色食品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一群实干者。

    “当初就凭着一个‘敢’字闯温州的,”他们这么回答。

    “敢”字之——敢闯

    去年5月,黑浙两省粮食产销合作示范项目、温州乌苏里江绿色食品物流中心正式启动。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扛起重任,决定把米厂建到市场。

    当时温州米市群雄争霸,江苏、安徽、江西、黑龙江,四省大米在这里你争我斗,互不相让。按计划,物流中心的米厂到年底才能投产。他们决定先打市场,后建工厂。

    乌苏里江人没有沿用其他企业依赖批发商开拓市场的做法,一闯到底,确立了编织终端销售网络的方法,把销售网点直接建在了消费者较集中的社区。

    从黑龙江调来了16名业务员,经过专业培训,全部撒往社区。跑了10多天,仅有8家商店同意试销。

    出师不利,大家总结原因认识到新品牌要加大宣传范围。“乌苏里江大米”把广告打到了当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上。一周内,300多个电话打过来询问。很快,社区店发展到136家。公司完成了从物流配送到终端销售和社区服务独有流程的建立,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

    “敢”字之——敢创

    创业的路总是艰辛的。温州米市有100多种米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根本无法生存!

    分析了温州市场的情况,乌苏里江人决定打出自己的特色——做鲜米。保证“鲜米”的真正“新鲜”,实现加工出“新鲜的米”,销售“新鲜的米”,使温州消费者吃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鲜的米”。

    果然,“鲜米”的概念一经推出,令消费者耳目一新。一下就拉开了乌苏里江米与普通米的价位差。乌苏里江人开始走高价位路线。

    目前,乌苏里江牌大米已占到东北大米在温州市场配额的37%左右,其中乌苏里江鲜米已占到温州高档米市场份额的72%左右,远远超过了泰国香米。

    “敢”字之——敢干

    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品牌也是如此,不能太单薄。

    已经取得初步胜利的乌苏里江人开始为自己的品牌做文化。

    随意拿起一本他们的宣传册,简单一翻,竟然有40页之多。里面从米的历史,到米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介绍;从稻米的种类,到北方稻的特点;从乌苏里江文化,到乌苏里江大米的质量环境报告;详实却不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

    黑龙江人的朴实昭然纸上,给温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乌苏里江米的销售额一路攀升。

    “敢”字之——敢为人先

    去年,“森拉克”台风袭击温州,乌苏里江人二话没说,连夜加工了两车大米捐给了沿海受灾严重的地区。

    今年2月11日,受非典影响,温州出现了两次抢购大米的现象,很多米业公司纷纷乘机涨价。

    物流中心董事长闫晗敏锐地意识到,乌苏里江人要担起责任,给温州人民一个好形象。

    他们到了《温州都市报》的总编室,说明来意后,总编辑深为感动。几天后,报纸免费刊登出整版文章,闫晗郑重承诺:非常时期乌苏里江米保证不涨价、不降质、不断货。

    他们为平抑当地粮价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司因此被温州市政府评为“保粮食安全先进加工企业”。

    今年5月,乌苏里江米厂投产,投产两个月,生产鲜米近3000吨,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缴纳税金7.5万元。

    现在,乌苏里江人在温州已经发展了327家社区网点,在浙江其他地级市建立了213家,在江西建立了138家,还建成了温州、南昌、义乌和上海四家绿色食品配送中心,日销售量超过130多吨,还带动完达山奶粉、宝泉豆酱、九三色拉油挺进东南市场。

    他们正是以温州人自认为特有的“敢闯、敢创、敢干、敢为人先”的观念打下了温州乃至整个东南沿海的市场。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