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中国青年报:团哈市委为进城务工青年创业铺路搭桥
2003-12-07 06:40:3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7日电今天中国青年报刊发了记者亓树新采写的题为《他乡也是热土》的报道,介绍了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如何为进城务工青年创业铺路搭桥的经验,现转发如下:

    新来自浙江的打工青年林德荣2001年拿到了哈尔滨市的户口本。早在1988年,他就只身来到哈尔滨市,从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眼镜开始,经过十几年滚雪球般的发展,成为哈尔滨市10几家新视野眼镜连锁店的老板。他在自己勤劳创业的同时,还先后投资创办了新视野希望小学、哈尔滨下岗青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并拿出100多万元为全市困难学生免费配戴眼镜,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

    从1999年开始,团哈尔滨市委联合市公安局等单位,共同开展了“杰出外来青年能人”、“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评选活动,并规定:当选的青年典型享受免费办理哈市户口的优惠政策。目前,他们中已有41人办理了落户手续,成为这座城市的新主人。值得骄傲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的杰出代表纳兰海贝、叶良平,还光荣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和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哈尔滨市目前共有50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分布在建筑、纺织和服务等行业中。为此,团哈尔滨市委从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出发,结合行业特点,通过自办、依托、联合等方式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机构,开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青年3000多人次,其中有2000多外来青年学习并掌握了一技之长,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1989年,温孟强来到哈尔滨创业。他尝试了产品推销员、企业工人等10多种工作,最后自己创办起了金信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由其投资建设的5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已矗立在哈尔滨市的黄金地段。温孟强感慨地说,创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团组织给了他巨大的帮助和许多荣誉,为他在社会上搭建了诚信的平台。

    今年春节,团哈尔滨市委针对用工单位拖欠进城务工青年工资的现象,在百家进城务工青年用工单位中,开展了“让打工青年揣钱回家”诚信实践活动。道里区清香阁美食城等用工单位还专门为进城务工青年在银行开设了工资账户,按月将工资存到每个务工青年的工资卡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以此为契机,团哈尔滨市委联合市委改善办、市劳动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单位又开展了创建哈尔滨市进城务工青年用工满意单位的活动,合力打造哈尔滨进城务工青年宽松的用工环境。目前,团市委正联合市司法局成立哈尔滨市进城务工青年志愿律师服务团,专门为进城务工青年开展维权活动。

    据统计,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启动至今,团市委协同有关单位,为进城务工青年办了很多实事:在全国率先开通进城务工青年心理救援热线;编制《哈尔滨市进城务工青年权益保护手册》;建立了哈尔滨市进城务工青年发展基金;免费为进城务工青年赠送人身保险,在媒体上创办了《打工青年》专栏、进城务工咨询热线,等等。

    不久前,团市委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开展了“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主题行动,5000多名进城务工青年有组织地进行了免费体检,许多志愿者为进城务工青年送来了文化演出、法律咨询、婚姻介绍等服务。来自山东菏泽的青年孟祥彪感动地说:“哈尔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让创业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党委领导点评: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杨永茂:

    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创业,使他们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展露才干、建功创业,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团组织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千方百计地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实事,切实维护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拓宽工作领域的新探索。

    希望各级团组织继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服务领域,为广大城乡青年成才、创业铺路搭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胆开拓,积极进取。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