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月2日电 (记者 闫智凯) 一年一度的冬季,如期地降临到哈尔滨这座城市。冰对于北方的城市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却有一批人,好像拥有上天赋予的力量,能把这一块一块的冰,制作成神奇的艺术品!让我们一起到现场看一看吧。
一早起来,天有点阴。
来到松花江公路大桥北侧,远远的看到一群人在江面上忙碌着,电锯声传了过来。
听说是采访,李师傅摘下了手套,哈了哈手给我们介绍起来。
“这制作冰灯首先要采冰,每年的11月末,选择松花江水质较好的地方开采天然冰,水质的好坏决定冰灯的透明度。”李师傅用手一指,说:“江心的水就比江边的水质好。”
他接着说:“采冰要先把冰面的积雪扫干净,看冰面的厚度,只有在冰的厚度超过30厘米才能采冰。采冰时在与河床垂直的方向用电锯切两条间距80厘米的切口,切时不需要将冰层完全切透,一般要与水层留5到10厘米的距离。
接下来,在已切完的冰面平行于河床切割,同样,两条切口间要留80厘米的距离。就好像切豆腐。”
冰切割完了,只见一个拿着铁镐的人,把镐头放到冰的切口处,轻轻一撬,冰就松动了,再在另一个切口处一别(注:音为四声),冰就漂到了水面。几个人拿着绳子和钩子走了过来,用钩子钩住冰,将冰拽到岸边,用绳子往冰上一套,几个人一拖,冰就上岸了。拽冰时,不少水溅到了他们身上,他们却并不介意,继续干活,时间一长,在他们的衣服上结了一层薄冰。
在冰面上有不少冰好像已经放了一段时间却没人管时,李师傅告诉我们,“采上来的冰要控水24小时,这样的冰不酥、不脆、透明度高,还容易雕琢。”
来到索非亚广场冰灯制作现场,已经作了20多年冰雕的叶师傅介绍说:“以我做冰灯这么多年的经验,制作冰灯最难的就是做球”。
“做冰球,首先要根据所作冰球的大小用,用铝合金焊接成球状模具,接下来就要切割冰块,冰块的要被切割成梯形,切割之后的冰要经过打磨,以保证冰的透明度。”说着,他指了指旁边。
在冰面上有不少冰好像已经放了一段时间却没人管时,李师傅告诉我们,“采上来的冰要控水24小时,这样的冰不酥、不脆、透明度高,还容易雕琢。”
来到索非亚广场冰灯制作现场,已经作了20多年冰雕的叶师傅介绍说:“以我做冰灯这么多年的经验,制作冰灯最难的就是做球”。
“做冰球,首先要根据所作冰球的大小用,用铝合金焊接成球状模具,接下来就要切割冰块,冰块的要被切割成梯形,切割之后的冰要经过打磨,以保证冰的透明度。”说着,他指了指旁边。
只见一个人正弓着腰,忙着把冰表层的脏东西用刨刃子戗(注:音同抢)掉,刨刃子戗完后,他拿起刨子(木工用的工具),象木工刨木板一样,把毛坯的表面刨平。经过一番处理后的冰就可以用来制作了。
“制作冰灯和盖楼差不多,我们要先从第一层做起。然后一层一层把冰摞起来。”说着,叶师傅开始摞冰,他把冰围在模具周围,小心的排列着,以保证冰和冰之间的贴得很紧。
“制作冰灯和盖楼差不多,我们要先从第一层做起。然后一层一层把冰摞起来。”说着,叶师傅开始摞冰,他把冰围在模具周围,小心的排列着,以保证冰和冰之间的贴得很紧。
每把两块冰贴到一起时,他都要拿起水舀(注:音同咬)子,舀点水顺着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浇下去,叶师傅边干边说,“施工要求冰与冰之间的缝隙要控制在2毫米之内,水是冰与冰之间最好的粘合剂。”
因为要做冰球,冰摞一层就要把最外层的一面休整一番,打磨成球形的一个面,扁铲(木工用的工具)是工人们常用的工具。
几个施工者蹲在摞好的上用扁铲把冰中间按照图纸凿出凹槽,凿完后,他们把电线和灯连接好放到了凹槽中间,继续再摞第二层冰。
“就不怕灯把冰烤化么?”
“放心,我们用的都是放热少的冷光灯。”
晶莹剔透的冰雕就这样在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手里诞生了。
因为要做冰球,冰摞一层就要把最外层的一面休整一番,打磨成球形的一个面,扁铲(木工用的工具)是工人们常用的工具。
几个施工者蹲在摞好的上用扁铲把冰中间按照图纸凿出凹槽,凿完后,他们把电线和灯连接好放到了凹槽中间,继续再摞第二层冰。
“就不怕灯把冰烤化么?”
“放心,我们用的都是放热少的冷光灯。”
晶莹剔透的冰雕就这样在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手里诞生了。
资料: 冰灯的历史及冰雪节的由来
古时,冰灯的制作技术还很简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冰灯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它是以冰为载体,集园林、建筑、雕刻、绘画、舞美、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同时应用、声色、光、形、电、动等现代科技,创造出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他融合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外建筑和民俗风情等广阔领域里的文化,是世界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过去,松嫩平原上喂马的农夫和松花江沿岸捕鱼的渔民,在冬季的夜间为了坚持生产,常制作冰灯作为照明用具。那时的冰灯,制作方法十分简单:把水倒入桶中进行冷冻,水未冻实之前把桶拿入屋中略微加热,使桶与冰坨自然分离,拔出冰坨,凿开顶心,倒出中间未冻的清水,成为中空的冰罩,将灯盏放入其间,便不会被寒风吹灭。
后来,穷苦人在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买不起灯笼又不甘寂寞,也做点冰灯摆在门前,或烫孔穿绳让孩子提着玩,用以增加节日气氛。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弛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黑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