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9日电 记者从哈尔滨市计委获悉,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我市将按照大都市圈和新型工业基地城市的战略构想,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到2010年,工业比重提高到35%左右,工业布局形成以县域工业为承接、以环城工业圈为主体、城市中心区布局都市型工业的城市工业空间新格局。
调整中心城区工业布局
未来几年,我市将实施以“退城进郊”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按照“市区体现都市经济繁华、郊区展现工业实力水平”的要求,对城市中心区即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进行“退城进郊”搬迁改造。
同时,在市中心区适当保留和发展一些无污染、占地少、空间立体集约利用、吸纳就业多的都市型工业。逐步实现城市中心区无污染企业、居民区无火险隐患企业、繁华地段无工业企业,形成城市中心区布局都市型工业,郊区集中布局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配套工业、基础原料工业的城市工业空间新格局。
到2005年,争取对二环以内的177户重点工业企业搬迁64户;到2010年,再搬迁93户,治理20户。
拓展工业集聚区建设
今年起,我市将加强动力、平房等传统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载体功能和集聚能力。加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及郊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按照产业关联、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进工业集中区专业化定向发展,逐步建成各具特色的配置适应重点行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新兴工业集聚区。
按照建设大都市圈和新型工业基地城市的战略构想,以环城高速路外缘为重点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业创新空间,逐步形成由若干规模适度的工业集聚区构成的环城工业圈。
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空间
按照新的工业布局,近郊县(市)利用区位优势,完善规模化工业集聚地域,承接市区和外埠、国外工业的转移,不断提高与市区工业一体化发展程度。边远县份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立县工业;把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工业区,吸引乡村工业向城镇适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