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0日电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为统领,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以扩大对外开放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9日,在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张左己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指标和实现目标所要做好的工作。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透过一串串数字和令人振奋的关键词,看黑龙江美好的明天。
■数字点击
2003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3亿元,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8.8亿元,增长12.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食品总产量达到700万吨,增长14.7%,总量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增长21.4%;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机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25.0%、19.8%和51.1%,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第三产业克服“非典”影响,增加值增长10.1%;旅游业实现收入222.3亿元,增长9.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9.3%,实缴税金增长14.3%。
社会事业投入比上年增长1.5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8家。高新技术165项;21个项目列入国家的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新增产值、利税均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67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增长5.0%;城乡居民储蓄3342.4亿元,增长14.6%。移动电话机、微型计算机、数码相机和轿车等高档商品销售分别增长4.8倍、1.8倍、1倍和11.2%;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0.9、0.3平方米;全省新增就业岗位56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近70万人;全省156.2万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完成了2016个村屯、93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首批启动的500个扶贫重点村基本实现了脱贫。
2004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主要预期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畜牧业产值提高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再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要突破100亿元。
重点推进200个重大项目。确保大庆60万吨乙烯扩建、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哈尔滨——方正高速公路、哈尔滨——尚志高速公路、龙头桥水库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松花江大顶子航电枢纽等41个项目的建设;力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哈尔滨快速轨道交通和三环路等81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大型坑口电站、煤炭液化等49个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国债项目资金,确保第一批37个重点项目按期开工建设,抓好后续项目的前期准备和报批工作。
力争全年实现45万人再就业。全面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160万人的并轨任务。城市低保补差标准提高20%。
■关键词点击
招商引资年:
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以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招商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科技合作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规模。深度开发美、欧、日、韩及东南亚等老市场,积极拓展中东、南美等新市场,支持出口企业发展,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搞好口岸建设和贸易通道建设,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有关方面加快黑龙江黑河、洛古河等大桥建设。办好哈尔滨国际科学城和莫斯科中俄科技园,吸引、孵化俄方技术。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搞好天然草原恢复、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治理。加大松花江、嫩江等江河源头及天然湿地生态保护力度,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抓好生态市和生态区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好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加快通县、通乡公路建设。在搞好尼尔基水库、磨盘山水库等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呼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突出抓好抗旱、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农村城镇化: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搞好招商引资,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抓两头带中间,支持十强、十弱县加快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大力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建立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旅游大省形象:
进一步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推进环哈尔滨旅游圈及哈尔滨——亚布力——牡丹江、五常——凤凰山——大海林雪乡、铁力——伊春——嘉荫三个旅游带的系统开发,加快五大连池、兴凯湖、亚布力、镜泊湖等著名旅游景区的建设步伐,打造精品,尽快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旅游为主导产品,边境旅游、北方城市风光旅游、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游等多类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化宣传营销,整体打造黑龙江“冬季冰雪世界、秋季多彩世界、春季活力世界”的旅游大省形象,拓展国内外市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保证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允许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加快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城市低保补差标准提高20%%,搞好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加强农村困难户救助制度建设。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保持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人才战略强省: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各项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挥作用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环境建设,着力造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空间。在用好现有人才基础上,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广辟人才引进渠道,促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体化,千方百计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造福百姓重于一切、实现群众愿望先于一切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来。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证》规定的文件,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改进行政监督方式,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创业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村务公开、质询听证等民主参与和监督制度。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塑造黑龙江人的新形象。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少开会、开短会、说实话,务实事。必须坚持廉洁自律。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要从严治标,惩治腐败,又要着力治本,预防腐败。以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对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防止重大疫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搞好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依法监管食品、医药市场,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