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7日电 《暴风骤雨》的原型地——小小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在品尝到人多地少日子穷的滋味后,从加工本地木材开始,把增收眼光瞅向了广袤的东北亚:他们利用俄罗斯的木材资源,加工成木筷,再销往日本、韩国。这种“两头在外”的经营方式,使小小元宝村连上了大世界,也让元宝村人的钱袋子迅速鼓胀了起来。
元宝村原来有个绰号叫光腚屯,当时老百姓穷得穿不上裤子。人均不到3亩地,吃饭都成问题。在穷得没路可走的情况下,村支部书记张金宝集资建起木筷加工厂,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但是,一味加工本地木材,使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有限。在初步致富以后,村委会突然醒悟了:到国外去闯荡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吧?
于是,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元宝村干部领着一批人,试探着买下俄罗斯的一块近万亩的山地,建立起木材加工厂,走上了“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没成想,这一试探之举竟整大了,当年建厂,当年就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收入。
这还不算,元宝人的胃口越来越大。起先是将加工好的木制品往国内销售,后来这些人不满足了,一定要把他们加工的木制品销到国外去。恰巧,日本、韩国人喜欢用卫生筷子,这巨大的国际市场吸引着元宝人踊跃前往。
元宝人的技术,俄罗斯的木材资源,加工后卖给亚洲其它国家,一举三得。“两头在外”的买卖就做大了。直到现在,支部书记还非常得意:元宝村出的只是劳务,却赚回了大把大把的外汇。张金宝保守地说:“一个元宝村出去几十人,一年最少也要拿到300多万美元。”
有了钱的元宝村,干什么都大气了。全村354户人家,种地的就62户,其余的人全进了村办企业;孩子免费上学,村民免费就医,去年的农业税都由村里去付,村民们连连叫好。
重访元宝村,记者有一个强烈感受:农民增收不能只盯着本乡本土的种养业和进城务工打转转,还应把自己看作“地球村”的村民,善于利用和开拓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致富路如何走,各村有各村的招。相信农村干部群众只要不怕风险,勇于探索,就能找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