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央视国际:访谈——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吕维峰
2004-02-20 09:00:3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2月20日电 日前,中央电视台的权威访谈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局长吕维峰进行了访谈。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权威访谈,今天我们走入的是黑龙江省一块神奇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土地。坐在我对面的就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局长吕维峰。吕局长您好。

    吕维峰:你好。

    主持人:首先一开始,我想请您跟我看一段电影资料。

    吕维峰:好。

    北大荒开荒: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吃饭问题,十万转业官兵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如今每年粮食总产达70多亿公斤的“北大荒”,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主持人:吕局长,我特别想知道您看了之后的心情,但是我看了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您身后写的三个字,北大荒。您有话要说吗?

    吕维峰:这是一个令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生产场面。

    吕维峰简介:

    吕维峰,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现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作为第一代农垦人的后代,他的目标是能使垦区群众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人均收入,垦区早日实现小康。

    主持人:我想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就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调整改造,这样一个大的

    背景,对于农垦有压力,有挑战,也有困惑,您觉得我们怎么样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所作为?

    吕维峰:作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趁势而上。我觉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其范围来讲,它不仅仅是工业,而且应该涵盖农业。

    主持人:其实说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和机会,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资金,这样一个机会和政策的倾斜,对农垦总局下一步发展有影响吗?

    吕维峰:这个政策,这个机遇,应该说对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主持人:怎么理解?

    吕维峰:第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我想它的方向应该是实现的是工业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持人: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有很好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不能忘了另外一个规则,就是世贸组织的规则。其实世贸组织的规则当中,中国的农业领域,农业生产领域应该是最危险的行业领域,同时我们的总量很大,这意味着被击垮的可能性和风险也更大?

    吕维峰:对黑龙江垦区来说我感觉更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发展的机遇。不但没有被它冲垮,而且在入世的背景下发展的速度更快,竞争能力更强了。

    主持人:这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效应力?您觉得会是表象吗?

    吕维峰:不是,这是一种实力的展示。黑龙江垦区它主要特点是,第一,机械化程度高,人均占有资源多,第二组织化程度高,所以应该说在推广新技术,动员力量进行竞争,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

    主持人:看来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但是我不知道在您的字典里,现代农业这现代二字是什么样的含义,怎么样理解这个现代?

    吕维峰:现代农业,我想第一个它是用当今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第二,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第三,商品率大幅提高,第四,农业的竞争能力增强,第五,企业的效益和农业工人的收入要有大幅的提高。

    主持人:有期限吗?十年?五十年?一百年?

    吕维峰:我看黑龙江垦区,以它现在的水平要达到国际上一流的农业水平,不会用太长的时间。多则七、八年,少则三、五年。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自信?

    吕维峰:因为黑龙江垦区的发展经过五十年的历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很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

    农垦总局介绍:

    黑龙江农垦总局创立于1947年。五十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始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5 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于北大荒开发建设。经过三代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说,生态问题,我们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开垦当中,整个垦区的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而且很多地方水土流失,包括在1998年洪水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这样一个冲击,生态损失会是我们现代农业的成本吗?

    吕维峰: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确实损失了一些湿地,但是,就其目前它的生态环境来说,在黑龙江省,乃至在全国也是最好的地区之一。我认为黑龙江垦区的今后发展,不会因为生态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垦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普遍重视了生态环境,而且这种生态环境也会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主持人:很多人知道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是就今天来看,大家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北大仓上,那我们的农垦是不是就是一个仓库?

    吕维峰:当然不是,北大荒是一个国家级的粮食生产基地。它会源源不断的生产粮食,它的科技含量很高,现在科技贡献率,北大荒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3%,当今世界,农业上的一切先进的技术都在这里得到应用。

    主持人:其实说到农业,就像我们谈到几千年前的农耕文化一样,不能回避开的两个字就是文化。我不知道在您经常提到的农业文化当中,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影响力?

    吕维峰:中国几千年都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规模很小,生产力水平很低,而在黑龙江垦区则不然,广袤的原野,大片的土地,高科技的,现代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农具,先进的栽培模式等等,这都是其他农业不可比拟的。

    主持人: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的农业制约因素吗?

    吕维峰:应该说完全地摆脱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农业要脱离天,农业想顺利地发展,或者取得

    大的丰收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是至少它能够缓解和提高抗灾的能力,缓解受灾的程度。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现在说到北大荒,我们都知道一直在垦荒,不断地开拓新的耕地,但现在好像我们的战略有变化,而是要减少耕地,把一部分耕地、荒地变成林海,这样的变化是无意之举,还是有心而为呢?

    吕维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经过五十年的历程,确实开了一些坡地,这些坡地按照现在的要求,就要求退耕还林。

    主持人:退耕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坡地质量不是很好?

    吕维峰:,一是这些坡地种粮不适合,这是第一,第二,还要改善这地方生态环境,第三,发展林

    业,它的效益也不一定很差。

    主持人:也是经济效益林?

    吕维峰:有些经济林它的效益可能比粮食还要好,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追求效益的举措。

    主持人:我为什么会关注这样的变化,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变化就是观念,但是观念在下一步现代农

    业的发展上显得尤为重要?您觉得他们缺什么,他们的优势又是什么?

    吕维峰:应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他们的后一代,绝大多数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

    相当一部分经过大学,大专、中专和高等职业的教育,文化程度高。第二,凝聚力强,团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解决共和国的粮食而奋斗。第三,这个地方组织化程度好,这是他们的优势。劣势,黑龙江垦区地处边远,都在江河下游难以开发的地方,所以远离城市,交通不是很发达,信息不是很灵便,这样在观念上就可能与城市,与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些距离。

    主持人:你说到我们地处偏远,信息的普及和共享程度不是很高,您觉得现在人在观念上,在我们有待提高的方面,是什么?

    吕维峰:我看主要是一个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还有一个是效益的观念。

    主持人:我注意到,我们下辖105个农牧场,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的条件,在不同的城市旁边依存、生活着,这样一来我们整体的战略会不会受到分散的、不同地域的,或者说很不相连的多点的这样一种束缚?怎么样完成这样一种产业化和整体结构的调整?

    吕维峰:走产业化道路,主要是把各个农场和农民生产粮食,通过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进入市场,增强黑龙江垦区的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

    主持人:几年前我们推广了家庭牧场,包括一些以牧场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应该说很机动灵活地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进行这样一个统一,集中的话,会不会让一些局部的利益受损,他们愿不愿意接受?

    吕维峰:不会,前些年,整个农业上是粮食供大于需求这么一个形势,应该说卖粮,应该说农民存在卖粮难的问题,而今天,通过产业化经营,把他们卖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了产业化经营,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算没算过这样的账?比如说我们通过这样的转变,会让这些农民朋友,他的钱,他的收入有什么样的变化?

    吕维峰:非常明显,我举一个例,2002年以前,黑龙江的大豆价格每斤在0.95元左右,低的在0.75元左右,而今年大豆价格在1.45元左右,每斤增加0.5元左右。那么一吨就增加一千块钱,黑龙江产大豆是五百万吨。那么这个价格就使农民增收五十亿元,五十亿元,应该说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刚才您一直在谈科技,包括对农业这种投入。如果现在有几个选项在您面前,比如说有人才,有管理,有科学技术,还有政策,包括环境,你愿意怎么样排序呢?什么最重要呢?

    吕维峰:我首先选中的是人才。

    主持人:人不是钱啊?

    吕维峰:只要有了人就可以有钱,人才最重要。

    主持人:这些垦区的人员他们的身份挺复杂的,挺有意思。他们种地应该是农民,同时他们又在企业里又是职工,刚才您说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还让很多劳动力成为富余的职工,富余人员、下岗?

    吕维峰:我想每一个农业工人要耕种一百亩到耕种一千亩,这就可能有大量的农业工人从土地上转移出去。

    主持人:怎么安置?

    吕维峰: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物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五到七年的努力,要使农垦工人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人均收入。这应该是一个很宏伟的目标,我们要付出比城市人还要更大的努力。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吕维峰:最大的难题是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连接机制,这是一个,第二个,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随着你这个企业的不断壮大,效益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也愿意为这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资金。

    主持人:我们一说到北大荒,都会说到北大荒精神,我不知道今天它是不是有了新的内涵?

    吕维峰: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我们概括起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创造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北大荒精神的理解,著名诗人郭小川在北大荒工作期间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特别能够代表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这就是继承下去吧,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千秋万古长青。

    主持人:好,谢谢吕局长。

    吕维峰:谢谢。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