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到17日,记者对胶东半岛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采访,发现东北人(主要是黑龙江、吉林人)已经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外来人群,然而当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却并不怎么好。
记者在胶东采访的10天中,每当记者问当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时,几乎所有当地人的开场白都是,“哪里都有好人,哪里也都有坏人,东北、山东都一样。”然后开始细细数落东北人的不是。性情不同是山东人不喜欢东北人的原因之一,山东人倔强、刚直,说一是一;东北人,热情、易怒,不乏灵活。烟台火车站旁的一家修鞋店,女主人不喜欢东北人的原因是他们的邻居东北人用手段抢了她很多熟客,而所用的手段也就是给人打折、见人说好话。而在荣城市石岛镇一个菜市场卖菜的李大姐不喜欢东北人的原因,是东北人爱抹零,明明是十块零一毛菜钱非得给十块。
早期个别东北人不良行为,是山东人不喜欢东北人的重要原因。据记者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东北人大批涌入山东,其中个别人从事不正当行为,案件告破后加上当地人的渲染,东北人几乎被妖魔化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大娘告诉记者,那几年家里孩子哭,甚至都用“再哭,东北痞子来了!”吓唬。1998、1999两年各种类型企业招工的时候,也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尽量不招东北工人。在记者即将离开烟台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烟台开发区一家工厂,一个老板因工厂拖欠工人工资,一名东北工人一怒之下把该厂老板捅伤,老板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厂内所有的东北工人聚集在一起,发放工资,然后解雇。
从黑龙江到山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外号,在黑龙江时他叫“山东棒子”,到烟台后,他叫“东北痞子”。1959年,王先生的父母从老家山东逃荒到黑龙江。直到现在,他父母还总跟他回忆,当时的东北老乡对他家有多好。在小兴安岭南麓通河县的一个小山村,是一个东北老乡把自己家的三间房子让出一半给他们住;没柴烧,东北老乡冒着大雪跑上山帮他家拉柴;没粮吃,村里的老乡都给他家送过苞米碴子。1968年,王先生在黑龙江出生,但小伙伴都喊他“小山东棒子”,他特别生气。1995年,王先生大专毕业后落户烟台,但在找工作的时候,王先生曾几次因为自己的东北口音被拒绝。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同事们经常戏称他“东钵皮子”,当他明白“东钵皮子”是“东北痞子”的意思时,那种感觉要比当年小伙伴喊他“山东棒子”时,多几分酸涩。
在记者即将离开胶东半岛时,当地媒体的一名记者说,现在胶东人对东北人的印象正在好转,地方政府也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媒体也在开展关于东北人的讨论,都得到了非常积极、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