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日电目前出台的《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总体规划(2003 2010年)(修改稿)》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1.7%,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大的生产型企业迁至郊县,地铁、越江隧着,三环、四环使这个中心城区舒缓畅通,并在众多卫星城的簇拥下尽显大都市的繁华。
撤县(市)设区扩大城区面积
加快辅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镇建设,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呼兰等近郊县(市)撤县(市)设区,加快辅城建设,到2010年哈市城区建设用地将达到252.35平方公里。辅城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成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优越居住条件、能够有效缓解主城区人口过密化趋势的新城区。
加快建设辅城,规划建设卫星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引导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协调发展,使“三农”问题在区域一体化框架内统筹解决。合理控制人口总量,对中心城区过密人口逐步实施迁移。
退城进郊打造环城工业圈
对城市中心区即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进行退城进郊搬迁改造。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在主城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卫星城或二级聚集区,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实现城市中心区无污染企业、居民区无火险隐患企业、繁华地段无工业企业。到2005年,争取对二环以内的177户重点工业企业搬迁64户;到2010年,再搬迁93户,治理20户。
按照建设大都市圈和新型工业基地城市的战略构想,以环城高速公路外缘为重点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业创新空间,逐步形成由若干规模适度的工业集聚区构成的环城工业圈。
生态园林城市绿色更多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哈肇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力争农村乡级公路高等级路面达到60%;加强中心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轨道交通、三环路、四环路、越江隧道、道外二十道街过江桥、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煤气管网、集中供热热源及管网、数据信息网、哈三电厂和哈热电厂扩建等项目,显著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产业布局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目标,主要发展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科教、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实施磨盘山供水工程、太阳岛风景区综合整治、危房棚户区改造、垃圾处理、沿江污水截流及污水处理等重大项目,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7%,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区实际居住人口32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