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边缘人渴盼汇入城市主流
2004-03-12 16:45: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一号文件”将农民工定位在“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东北网哈尔滨3月12日电 克山县一个普通农家的4位女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先后来到哈尔滨打工、学习,她们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然而这一过程就像化蛹为蝶一样艰难。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有大批农民远离家乡,闯进城市找出路。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用自己的血汗默默地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但进城打工之路却是如此坎坷。
 
      到城里打工去
 
  1995年大姐刘丽影16岁就一个人来到了哈尔滨。
 
  最初,她在哈尔滨道外一家小饭店当服务员,每月工资300元,除了自己花十几元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剩下的都贴补给了正在读书的三个妹妹。在哈尔滨的8年多里,她什么样的脏活、苦活、累活都干过,端盘子、搞推销、搬运垃圾、种树种草……她十分珍惜自己在城市谋到的每一份工作。她说:“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我的优势是比城里人能吃苦。一年干下来,多少能有些节余,总比在人多地薄的家乡日子好过些。城里人不愿干或干不了的活很多,这就是我的机会。”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家,并把3个妹妹都带到了哈尔滨。令她欣慰的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妹妹们都有了体面的工作。
 
  刘丽影的打工经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缩影。
 
  专家说,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城市发展从进城农民那里获得的好处也是无可计量的,单是进城农民为城市各项建设提供的低成本劳力资源,就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富。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农民的分化和流动就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无奈的“边缘人”
 
   8年来,刘丽影在这个城市不停地奋争,今天,她已是一家医药企业的销售人员,每月能拿2000元左右工资。然而,在生活了8年的大城市里,刘丽影依然没有找到归属感。她说:“我总觉得自己的家还是在克山县同权村。”事实上,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都像刘丽影一样,他们既离开了农村,又没融入城市,成了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
 
  刘丽影说,不久前的一天深夜,派出所民警突然来到她家,将她和三个妹妹的身份证和暂住证全部收去,因为有邻居举报:4个农村女孩一定不会从事什么正当职业,尽管刘丽影的3个妹妹通过学习已经分别做了出纳、护士和设计师。
 
  二妹刘丽杰,目前在哈尔滨北联集成计算机系统公司做出纳员,月薪880元。春节前,她因为车祸住进了医院。她说,当肇事司机得知她是个农村来的打工妹时,不但以各种托词拒付她的医药费,甚至还无理要求她出院。
 
  从四姐妹身上不难看出: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但是,他们却被城里人边缘化了。
 
  当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满怀希望走进陌生而繁华的都市时,城市对农民却是设防的:如一些大中城市对农民可以进入的行业和工种有严格限制,对进城农民工的收费过多过滥,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为此,我省已经取消了面向进城农民征收的多项不合理收费,落实了国家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知识改变命运
 
  刘丽影用打工的钱供3个妹妹学习终有回报:2000年二妹刘丽杰从商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目前已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三妹刘丽华学医,已与学医的丈夫在哈市太平镇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小妹刘丽波2002年学完3年的电脑室内外装潢设计,目前在哈市一家大型装饰公司做设计师,并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业务骨干,收入十分可观。她对记者说,攒够首付后,她就要买房子了。
 
  客观地说,四姐妹已经在城里站住脚了,还劝母亲将家里的承包地转包给别人后进城生活。四姐妹在城市里摸爬滚打后,向城市的高楼大厦攀登,在解决了温饱后,渴望获得城市对她们的承认和接纳,希望在这个崭新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目前刘丽影正一边工作,一边在电脑学校学习,她希望有一天能跟妹妹们开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刘丽杰感兴趣的是健康保健;刘丽华的梦想是把保健所开到市内;刘丽波已开始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攻读成人大学课程,希望能通过知识的增长为自己留在城市发展增加一笔资本。她说:“我觉得让哈尔滨接受和承认我的根本途径就是拥有知识,我必须跨过这个门坎”。
 
  是勇气让她们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是知识让她们在城市找到了慰藉和自信。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