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6日电 牡丹江市因为秀美的镜泊湖而闻名全国。每年的夏季,当人们驱车通过201国道牡丹江至镜泊湖段时,道路两旁翻涌的麦浪、新鲜的蔬菜瓜果以及盛开的花卉,与美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内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就建在这里。
牡丹江市过去是一个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城市,粮食转化率低,农业资源破坏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造成了农民增收缓慢、农业效益低等问题。牡丹江市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以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为突破口,2001年,“牡丹江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被批准为省重大区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牡丹江市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建设”重大区域项目紧密结合区域特点,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
按照项目的实施要求,将重点解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技术和经济问题,紧紧抓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技术、产业、机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创新,使示范区内形成持续高效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实施近三年来,研究解决重大关键技术4项,建立了1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牵动了4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用了4个产业技术标准化操作规程。
牡丹江市实施重大区域科技攻关项目以来,从科技手段入手,经过近三年的实施,示范区累计增加产值2.5亿元、实现利税3100万元,示范区农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探索东北地区持续、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这对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都有突出的借鉴指导意义。示范区的建立带动了绿色食品示范产业的发展。由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提出的“水稻三超技术”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后的又一项水稻生产重大创新性技术,在渤海镇的推广应用,使水稻单产提高了15%,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与此同时,此项目促进了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以镜泊湖米业和红城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丰富和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牵动了农业生产基地的壮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镜泊湖米业为龙头,示范区内稻米生产和加工实行相配套的产业化模式化,使具有历史渊源的响水大米经过统一筛选新品种,统一采用新技术,使其在产品品质、产量和效益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更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将为牡丹江人提供深入发展的契机,牡丹江市决定进一步深化示范区的建设,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产业牵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与扩张,进一步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努力把牡丹江市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集技术示范、品种展示、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多功能的高新技术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