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鸡西“万人坑”遗址衰落透视
2004-03-17 14:06:2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3月17日电  鸡西“万人坑”遗址,发掘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重见天日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就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它经历了由企业经济不景气带来的种种阵痛,虽经重新修缮,又被再度破坏。今年3月1日,滴道煤矿贴出了破产公告,“万人坑”遗址受企业保护的历史也告一段落。此时,“万人坑”地上文物都已散失殆尽。 

   今天的《生活报》报道,2004年3月1日,矿史馆值班更夫老王带着记者走进了后山。“万人坑”遗址在松林包围之中,地面积雪覆盖。一座水泥框架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雪地上,显得十分刺眼,这就是“万人坑”遗址。原“万人坑”遗址展区上方有玻璃罩覆盖,参观者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矿工的死难惨状。“当时,遇难者脚上穿的鞋袜保存都相当完好。”当地人说。如今除了地面上的附属建筑物外,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矿工遗骨和日军侵华罪证都已荡然无存。    

  “万人坑”座落在海拔315米的无名山中,位于鸡西市滴道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名叫纪海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发现了令人震惊的鸡西“万人坑”。   

   发掘之初由鸡西市矿务局进行投资。

  1965年,滴道煤矿决定在“炼人炉”旧址建立滴道矿史馆。 

  1966年,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发掘。后建400平方米房屋将整个发掘部分盖在里面。 

  1969年,矿史馆再度扩建,面积增加到2000平方米,新开辟参观项目。

  1982年,展览馆被矿务局划归滴道煤矿管理。 

  1983年,矿务局每年拨款两万元,还不够展览馆的人员开支。 

  1983年3月16日,省政府正式将鸡西“万人坑”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国家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市政府将展览馆和“万人坑”定为鸡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资5万元。 

  1997年,企业进入改制阶段。展览馆虽然装修一新,终因人员开支、运行费用太大而关闭。除馆长张桂芹留守之外,就剩两名更夫日夜值班。历经风雨,遗址罪证尽失。 

  2004年3月1日,滴道煤矿党委副书记孟宪志介绍,至破产时,滴道煤矿有两千多名在职职工,却负担着十所中小学、一个法庭、两个派出所、一个医院的开销;这还不算八千名退休职工和一千多名工伤职工家属。企业巨额欠债,稳定成为头等大事,根本无力顾及下属社会单位的投入。 

  2004年3月1日,滴道煤矿正式贴出了破产公告,在这种背景下,“万人坑”遗址收归地方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2004年3月1日,矿史馆值班更夫老王带着记者走进了后山。“万人坑”遗址在松林包围之中,地面积雪覆盖。老王说,实际上“万人坑”看不看都没什么意义了,隔一段时间去瞧一眼就是尽点职责。 

    在松林中,记者碰到了几个捡柴草的农民。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讲,“万人坑”里面曾经是遍地白骨,阴森恐怖。后来,附近的人把遗址的门窗、房盖拆走之后,没什么可拿的了,就拣白骨喂鸡,做饲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说骨头能熬胶,白骨被充作猪骨被大批收走。白骨剩不下多少的时候,当地又有了白骨能治病的迷信说法,零星的白骨又被拣走入药。等到他懂事的时候,“万人坑”里面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更夫老王带领记者继续前行,二十分钟后走上山岗,下面是一片开阔地。一座水泥框架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雪地上,显得十分刺眼,这就是“万人坑”遗址。

    据说,“万人坑”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是一棺一尸和一棺两尸;随着遇难死亡矿工的与日俱增,日本侵略者顾不得装门面,开始裸尸埋葬或集中焚烧。但是采用挖坑的办法还是埋不过来,干脆把死尸集中起来扔进偏僻的山沟里面乱葬。 

    原“万人坑”遗址展区上方有玻璃罩覆盖,参观者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矿工的死难惨状。“当时,遇难者脚上穿的鞋袜保存都相当完好。”当地人说。如今除了地面上的附属建筑物外,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矿工遗骨和日军侵华罪证都已荡然无存。   

    据说,鸡西市政府领导已同意接收,并将其维修费用列入明年的预算之内。鸡西文物站站长袁文祥介绍,“万人坑”遗址的破坏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遗址本身地处山中,交通不便,难以形成宣传规模,造成参观者日见稀少。同时,企业不景气,遗址缺少必须的维修资金。

    袁文祥说,“万人坑”的破坏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遗址保护的问题。据说,市政府决定接收后,鸡西的文管部门向省文化厅打报告请示对遗址的处理方案。省内专家的意见是以就地掩埋保护为主,不必恢复地上附属建筑。“全省类似的遗址成千上万,不算维护,设专人看管每年至少得一万元,而省里的投资是区区的200元,今年涨到400元,杯水车薪。

    因此,在尚不具备长久保护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发掘,利用一时,是日后遗址被破坏的另一个原因。”袁文祥说。  

    滴道煤矿党委副书记孟宪志说,“资金的短缺并不是掩盖所有问题的理由。对一个民族来说,有些事情是永远也不应当忘记的,‘万人坑’遗址的破坏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又留下了一个耻辱的烙印。” 

    背景资料:“万人坑”座落在海拔315米的无名山中,位于鸡西市滴道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名叫纪海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闯入了这片山林。拍摄之余,在现被称为滴道中暖地区的一个小山包上率先发现了炼人炉。距此向西一公里左右,沿着林间车道由当地的知情老矿工带领,他又发现了令人震惊的鸡西“万人坑”。  

  1966年,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发掘。在“万人坑”东北角建棚300平方米,揭露一排尸坑,展览尸骨74具。随后的两年又揭露两排尸坑,展览尸骨270具。1974年,修建了展览厅。经过对“万人坑”的发掘,东西方向排列的尸坑已见12排,每排长约40至70米,宽3米,占地总面积3840米。地面可见零星尸骨。  

  鸡西“万人坑”的发掘暴露了日本侵略者残害矿工生命、疯狂掠夺资源的真相。据当年整理的滴道矿史资料记载,从1934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采用骗招、抓捕和摊派等手段,获得了大量无偿劳力和廉价劳力,对储量丰富的滴道煤矿疯狂掠夺。11年间,抢走我国煤炭几百万吨。由于采取以人换煤的掠夺式采煤方法,井下事故频出,瘟疫流行,矿工及家属大批死于非命。死亡矿工被丢弃于荒山野岭之中,尸骨袒露,任凭鸟兽啄食,风吹雨蚀。日本侵略者采取销尸灭迹,掩人耳目的手段,开始把乱葬的北山沟作为集中掩埋的地点。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