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8日电 在全国演了100多场的舞剧《大梦敦煌》剧组,怎么也没想到会栽在哈尔滨:本来原定两场的演出,后改为一场,票房也十分不理想。说票卖得不好,进剧场一看,人满满的,为啥?原来很多观众都是要的票。
演出很精彩,票价也不贵,可哈尔滨人就没有买票的习惯。对此主办方感叹:让哈尔滨人买票看演出真难。
《大梦敦煌》曾先后获“荷花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自2000年4月在北京首演成功后,已成功演出一百多场。可以算得上迄今国内投资最大、票房收入最高的民族舞剧,这台在全国都叫得响的节目,咋就没能让哈尔滨人“感冒”?
主办方人员对哈市观众的消费观念表示不能理解,“由于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档期正撞在一起,影响了我们的票房收入,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导致我们的惨败:有的人吃一顿饭花五六千都不心疼,可叫他花钱去看演出,比登天还难。哈尔滨人的艺术理解能力非常强,他们喜爱高雅艺术,却没有养成付费欣赏的消费观。”
哈尔滨人要票的风气也让主办方头疼不已,一位搞票务营销的业内人士说:“要票已经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花钱买票反成了新鲜事。更要命的是很多人以要票为荣,谁要是能要来票就说明他‘混得明白’、‘有面子’。”
据他介绍,要票的人有领导、朋友、同事,只要认识的、够交情的都来要票。更有人为了要两张票,宁可花上千元钱请人吃饭。该人士认为要票现象还是说明人们对艺术的尊重程度不够,人们觉得花钱看场演出不值得。在西方国家,花钱欣赏高雅艺术已是人们一笔重要支出。
长期以来,哈市的演出活动少,剧目变更的周期慢,这也助长了要票的风气。一位观众说:“一个剧目一演两个月,我就不信弄不到票!”票卖不出去,不少剧院越演越赔钱,让他演他都不敢演。在哈尔滨办台晚会能赢利一万元就非常不错了。此外,不少演出活动由于买票的人太少,主办方为了充“门面”,干脆把票赠出去,殊不知这更搅乱了演出市场。一位观众说:“单位给我们发票我们都不爱去看呢,谁还花钱买票啊?那不是有病吗?”
相比之下,上海的演出市场就很成熟,要进入上海国际文化节活动现场,就连评委都得买票进场。票务营销是一门学问,得由专业人士来干,在上海有一个卖票高手,他每天推个自行车,背着书包沿街卖票,后来他开了一个票务公司,专做送票上门的业务。一位专家呼吁:“我们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票务营销运行规律,充分开发票务市场。”他认为,观众买票与相关文化部门培养好的演出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哈尔滨人养成付费欣赏演出的习惯,我们的演出市场才能良性循环,哈尔滨人才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