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3日电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说的就是松花江名鱼“三花”中的鳌花。22日,记者从市农委渔政处获悉,昔日的“三花五罗”,如今常见的只剩下“一花一罗”。
名贵鱼种骤减
松花江名鱼“三花五罗”说的是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编写的《黑龙江鱼类志》中记载的冷水性鱼类是一百多种,后经过详细调查确定为95种,其中松花江鱼种为79种。市农委渔政处相关人士提供的数字显示,1990年,鳌花、青鱼、鳊花、大白鱼等十多种鱼濒临绝迹。松花江哈尔滨段1993年发现了56种鱼类,2000年捕到了二十余种。昔日每个网滩均有斩获的松花江大白鱼,如今每年的非禁捕期发现量仅为个位数。
从市农委渔政处调研员李龙提供的统计资料上看,1988年的渔业产量只有1959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松花江鱼类的资源量三十年间减少了80%。2000年捕鱼人数是历史上最少的一年,由此不难发现鱼类资源量在新世纪已经开始枯竭。
鱼种为啥少了
渔政处调研员李龙分析了鱼种越来越少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河水污染。哈尔滨每天要接纳上游排放的污水约500万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哈尔滨自身每天排放污水117万吨左右。污水中有机物含量特别高,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使江水中严重缺氧。1993年,哈尔滨江段第一次出现冬季死鱼现象,1999年,哈尔滨段冬季江水溶解氧含量小,鱼类大范围死亡。污染较重处,松花江支流阿什河下游、呼兰河下游鱼类基本不能存活。水体污染,让一些重金属在鱼体中大量富集。据检测,甲基汞在鱼体中的富集能力是水的53608倍,是底泥的140.5倍。
沿江渔民们不分季节的大肆捕捞,更有横亘松花江两岸的沙网,也就是俗称的“绝户网”,连鱼苗也不放过,致使很多鱼种无法繁衍。
再有,沿江的一些水利工程,人为缩小了鱼类觅食范围,有的粘性卵因找不到水草粘附而无法繁衍。
禁渔期共47天
面对鱼类数量和品种日趋减少的现实,渔政部门规定,每年的5月25日~7月10日共47天为松花江等自然水域的禁渔期。据市农委渔政处处长张瑞祥介绍,这一时期是鱼类产卵和繁殖的黄金季节,禁渔期内禁止一切捕捞作业。同时,渔政执法人员对沿江的3区(道里、道外和太平)12县将加强禁捕稽查。据了解,渔政处拥有三艘快艇和一艘“中国渔政102船”。
据李龙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巡江见到过渔民捕到了50公斤的六须鲶,2001年至2003年期间,只听说过有人捕到了9公斤的四须鲶。松花江哈尔滨段要想恢复野生鱼类资源,禁渔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