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上岸沙丘“淹”耕地
2004-03-30 15:05:5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核心提示

    东北网哈尔滨3月30日电 从前,全屯人到江汊、湿地中捡鸟蛋;之后,一把火烧荒,湿地变耕地;如今,耕地被沙“淹”,只有被迫弃耕———

    “30年前,我们这儿林密水美。头两年,在江边种地还能收回种子钱。这两年,别说种子钱,连种子都刮跑了。现在,只能是沙进、地没、弃耕……”19日,记者在松花江双城段看到,这里上岸的沙丘,“淹”了大片耕地。

    黄沙淹耕地

    从双城市通往杏山乡的路面,是尖朝上的石头路,非越野车只能下道蜗行在靠近行道树一侧的地头。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全身快散架的记者抵达了杏山乡。在该乡一中学生张军的引领下,记者来到顺利村,穿过这个拥有一千多口人的村庄,一条通往松花江边的小道上是土沙“两和面”。据了解,这条道是到江边拉沙子的机动车轧出来的。小道右侧的耕地内一块约两平方米的石碑上书写着八个红色大字:“保持水土、造福子孙”。

    距离当地人称作“背江”(“背江”为松花江的干流因为水瘦、沙滩显露而形成的江汊)的地方约八百米,小道右侧的耕地还是半垄沙,垄沟还清晰可见,玉米秸秆还露着黄茬儿,屈指可数的几棵大杨树已黄沙加身。距离江边约二百米,黄沙借着风力像暴风雨一样不停地敲打着左侧的车窗。记者注意到,在垄沟填满沙子的耕地和遍是沙丘的大地上,玉米秸秆已没了踪影,耕地的痕迹被沙丘掩盖得一干二净。

    车艰难地行驶在布满黄沙的小路上。刚一下车,黄沙扑面,风像鬼嚎,沙似小刀,随意抓起一把,除了些许尘土,剩下的全是黄沙。

    脚下松软,行走真正成了跋涉。本以为松花江边不会比江面高出太多。可到了江边,记者发现自己的感觉变成了“一览松江小”,约20米高的沙丘上,稀疏的牛毛草被吹得弯下了腰,远处的航标仅有尺余露在沙丘上。沙丘一个连一个,绵延不绝,江边是沙,江心岛是沙,漫漫黄沙望不到边,记者真正陷入了“沙漠”之中。气象部门预报,今天的温度为3℃,可站在这里时,穿着羽绒服也不得不端肩缩脖。

    据了解,仅顺利、临江两地约万亩以上的耕地被黄沙侵袭,而且双城市沿松花江南岸的永驻、临江、杏山、万隆等乡镇均已黄沙上岸。

    开荒结恶果

    松花江双城段顺利村、临江村、仁和村一带,是不是本来面目就这样?村里的几位姓张和姓岳的老者发了话:“有个歌叫‘谁不说俺家乡美’,说的应该是我们这儿!30年前,顺利村这个屯子只有二百来人,百分之百的男丁姓张和姓岳,外屯子的姑娘一听说是咱屯子的小伙都争着嫁,为啥?吃喝不愁。”

    岳姓大爷说,30年前,我们这儿,湿地广大、林密水美,每逢夏秋雨季,全村家家备有大缸。干啥?结伴到林子里、湿地内捡鸟蛋,回来腌上,能吃一冬天。捡个鸟蛋为啥还要成帮结伙,一是因为鸟蛋俯拾皆是,二是因为这江汊林中的动物多,经常有野狼出没,人多壮胆。大约在10年前,双城市沿松花江段的农民将六万多亩湿地和草地里的水放干了,一把火把草烧光了,开垦成农田种植玉米。过了不到五年的好日子,这两年,别说种子钱,连种子都刮跑了;现在江边的耕地变成了沙丘,只能弃耕了……野蛮开荒结出了恶果,水美草丰的湿地成了沙漠。

    据东北林业大学生态专家祝宁介绍,江边草地下的土层一般厚度仅有30厘米,薄土层下面为沙子。薄土层全靠生长在上面的植被固定位置和维持生态,一旦将其作为耕地使用,庄稼根系不发达,土层裸露时间过长,再加上天气干燥和风力作用,成为沙丘或沙漠是迟早的事。滩涂湿地要上百年才能自然形成,要想恢复是很难的。

    据哈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邢树朋介绍,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过量砍伐、过度开垦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