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曾展现当年哈尔滨风貌风情 记者寻找散落在城市中的老房子
2004-04-01 13:25: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3月31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刊登了曾一智写的《寻找散落的城市风景——老房子》,文章对昔日的城市老房子进行了记录,展现了当年的哈尔滨风貌风情。作者呼吁要保护城市历史见证的老房子。全文如下:

70年前的西十二道街北侧,左为中国银行(已在2000年1月烧毁一半)。     

又要拆老房子了

  一次开会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建筑专家告诉我:“十一道街到十三道街北侧正在计划拆除,只保留十一道街西南角原犹太国民银行一座建筑。”他说的是道里区西十一道街和西十三道街,还为我画了一张示意图。

  是吗?!我大惊。我真的不想再听到这样的消息了,为了这些老房子,我付出的不仅是体力、金钱,还有我的健康。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哪一天我将会因此心碎而死。

  但还是上路去看那些老房子,其实这里的房子都拍过好几遍了,但还是忍不住把相机再一次对准那些老朋友们。是和他们告别。

已保护的霍尔瓦特住宅

  霍尔瓦特是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首任局长,而香坊是中东铁路建设之初的老城。不知为什么,霍尔瓦特并没有把自己的住宅迁到位于新城区(现南岗区)的铁路局附近,而是每天乘马车上班。我曾在2000年随澳籍俄侨尼古拉·扎伊卡来到这里,一位老者还特意指示了附近一处已改建成民房的地下道。他说:“霍尔瓦特当年是从地下道直接去火车站坐火车去南岗上班的。”
 
  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和《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建造东省铁路合同》,使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建造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为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找到了合法化的借口。自建造中东铁路后,中东铁路附属地成为沙俄在中国的国中之国,中东铁路局总揽了铁路附属地的一切大权。包括铁路经营管理、军、警、司法、行政、交通、工矿、金融、宗教、卫生、文化、邮政等等。所谓的中东铁路附属地,是沙俄强占的中国领土。附属地的行政权本应该归中国政府,可沙俄侵略者在附属地驻军造成既成事实,霸占当地的行政权,由中东铁路管理局下设的民政处管辖。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政府和人民收回沙俄侵占中东铁路的特权创造了条件,得以收回沙俄在华的一切侵略特权。1918年,霍尔瓦特在海参崴成立“全俄临时政府”,自任最高执法官和临时摄政。1919年7月25日苏俄宣布放弃在华一切侵略特权,但当时的北京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拒绝和苏俄谈判,并对中国人民封锁消息,苏俄红军的胜利使霍尔瓦特等沙俄残余势力彻底地孤立了,1920年3月13日,中东铁路工人举行第四次大罢工,商人罢市,1920年3月16日中国政府把沙俄残余势力的头目中东铁路的总管霍尔瓦特赶下台,也进一步收回中东铁路的利权。以后又逐步收回各种主权。
 
  1920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改中东铁路附属地为东省特别区,后又设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废除了中东铁路管理局民政处,中东铁路沿线的市政由市政管理局管理,收回了中东铁路沿线的行政权(以上资料摘自论文快车网《中东铁路部分利权的收回》一文)。
 
  这里曾是哈尔滨轴承厂的幼儿园,在原本一层的基础上又接了二层。后来又成了库房,一些收破烂儿的人则把院里堆满了垃圾。
 
  这次探访时,车刚到附近,就发现周边建筑已经拆除,包括地下道。找到一位看房的人,她说这里将得到保护。这个消息让人快慰。

    罪证遗址日露协会学校
 
  在中宣街上的这座老楼是哈尔滨日露协会学校旧址,也就是日俄协会学校。因“俄罗斯”在日本语里翻译为“露西亚”。这里当年是为日本侵略者培养间谍的学校,学员国籍有日、俄、华等,现为一所私立学校。

    契斯恰科夫的茶叶店
 
  西十三道街东口的永安文具商店是典型的俄罗斯木结构建筑小品,过去曾是俄罗斯商人伊利亚·费多罗维奇·契斯恰科夫的茶叶店。在红军街上的一处二类保护建筑也是他的茶叶店。在重新修建圣索菲亚教堂时,契斯恰科夫是主要的捐资者(捐献60万卢布)。哈尔滨的俄侨们曾多次和我谈到这一点。

    赵尚志养伤处
 
  从这里进去不远就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养伤处。1933年3月,赵尚志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他带着心里的创痛和满身与日本侵略者作战留下的累累创伤,从巴彦抗日游击队来到哈尔滨养伤,找到他在许公储材学校的同学于开泉,并在他家里住了十余天。以后又去珠河(今尚志市)创建了抗日游击队。赵尚志生前曾两次被开除党籍,但他矢志抗日,忠心不改。最后在与日本鬼子的激战中负伤被捕。据侵略者的审讯记载,他在几个小时的审讯中始终怒骂敌寇,直至身亡。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1919年随父母来哈尔滨,1925年考入许公储材学校。然而,坐落在道外区集良街的赵尚志故居本已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却在80年代被野蛮拆除,把文保单位的牌子丢在一边。如今还剩下许公储材学校和养伤处,前者已定保护,后者是英雄为抗日抛洒热血的见证,更加珍贵,具有毋庸置疑的保护价值。
 
  紧邻就是老字号老都一处饺子店,这里本来是哈尔滨老字号福泰楼饭庄,老都一处饺子店本在斜对面。但由于前几年这里大拆大卸,把老都一处连同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的旧址(原西十三道街48号)一并拆除。为了保都一处,丢了另一个同样有名的老字号。而那处革命旧址只留在张福山、周淑珍撰写的《哈尔滨革命旧址史话》里。

    老银行、商店
 
  西十二道街是道里区惟一一条还保持着旧时风貌的老街。北侧的中国银行旧址见证的不仅仅是哈尔滨的历史。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政府四大官办银行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05年9月、总行设在北京的“大清户部银行”。同年10月28日在上海设立分行;1908年,清廷废除户部,原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总行及在各地的分行相继关闭,中国银行总行1912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各地相继建起分行,而根据1934年中国银行的广告,其在傅家甸(道外区)正阳大街与三道街交界处还设有分部。
 
  南侧则有美国花旗银行哈尔滨分行(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哈市西十二支行)、与修建中东铁路有直接关系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道里支行(现为不时更改门面的商店)旧址。是各国列强在华实施经济侵略的明证。
 
  其余的商店中多为哈尔滨的外侨经营,其中自然也有当下被日益重视的犹太商人的各类店铺。
 
  在尚志大街与西十四道街之间还有著名的麦加利银行旧址。麦加利银行创建于1853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英文名Char鄄teredBank,是英国皇家特许开展殖民地业务的银行。该行在香港设立分行时,译作“渣打银行”(如今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1857年11月在上海设立分行,因第一任总经理的名字叫“麦加利”,于是就被叫作“麦加利银行”。以后在大陆所开设的其它分行也都叫“麦加利银行”。在国内是仅次于汇丰银行的外国银行。网上可以查到,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青岛等地的麦加利银行旧址都被保护起来了。2003年12月11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麦加利银行旧址。
 
  这座老楼的北侧还是著名的巴拉斯旅馆,有必要保护。

   这些老房子的确是散落在哈尔滨街头的珍珠,而这样的珍珠还有很多,只是没有版面一一介绍了。我们本该把他们串联在一起,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总之,不要把他们一笔勾销。

  前些时,中央和外地的媒体看了我的书后找到我采访。我说:“我们有责任接续‘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不要让历史文化的脉络在我们这一代断裂掉。我们应该留给后人一个可感知的历史记忆———城市的见证老房子,而不是一本老照片。”我还说:“并不是读了几篓子书、拿了几个学位就能称自己为‘知识分子’的。国外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要看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除此之外,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