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7日电作为哈尔滨市惟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延寿县在脱贫的最后冲刺阶段,县委、县政府放着许多可以提高本届班子“政绩”的事不做,每年却投入上千万元的巨额资金治山治水。他们坚信,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以后,子孙后代再也不会过穷日子了。
过去,延寿县一味强调粮食生产,毁林开荒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全县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性气候失衡。面对严酷的生态环境,新一届县委领导认为:将一个因为急功近利破坏了的农业生态环境交给农民,即使这一代摘掉了贫困帽子,下一代还得戴上。因此,绝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做一任“庸官”。县政府为此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规定》,把生态建设年度任务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到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逐级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生态建设一票否决权。
从此,每到植树造林季节,县领导们都脚穿农田鞋,和干部群众一起上山挖坑栽树,一干就是十天半月。几年来,延寿县向生态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八亿八千万元,向上级争取资金四亿五千万元,群众自筹资金三亿多元。全县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近1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60万亩。同时,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区16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开展这项工作,每年使县财政和乡村减收一千多万元,相当于县财政每年少收入五分之一,对此,他们却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通过治山治川,延寿县各乡镇涌现出一批生态户、生态村和生态小区。青川乡农民王春天兄弟三人合股承包荒山三千八百亩,先后投资五十多万元,植树二百多万株,固定资产累计达到五百多万元,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林业部评为“三八绿色优质工程”。六团镇延吉村通过十年的不懈治理,已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林茂粮丰、生活富裕的生态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目前,全县已建成的16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小区,区内农业总产值已达两亿四千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立项前的不足一千元,提高到两千多元。全县绿色、特色经济作物基地面积发展到74.6万亩,接近耕地总面积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