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2日电 距北京一百多公里的河北省兴隆县是我国北方有名的山楂制品生产基地。生产果丹皮、山楂卷等产品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县城周围大大小小的山楂果脯厂有一百多家,仅北区工业区就集中了七八十家。其中一家厂子,仅在4、5百斤的山楂里就加进去了二斤防腐剂和一斤多的焦亚硫酸钠,超出了国家标准的近十倍之多。一位当地老板说,自己给北京家乐福、天津家乐福、哈尔滨家乐福供货,然后他们往外分。
记者去实地调查发现,这里的山楂果脯厂,绝大多数没有挂厂牌,厂房和车间就设在自家的院子里。
在果丹皮的烤制车间,工人将果汁敷在污渍斑斑的玻璃片上,送到烤架上去烘烤。另一名工人用刀片把已烤好的果丹皮从玻璃板上刮了下来。
记者注意到,这种玻璃和许先生吃出来的玻璃碴完全一样。
面对着看起来脏乎乎的果丹皮,正在工作的工人们却是毫不在意。一名工人说,果丹皮看着脏,是因为在洗的时候洗不干净,留下的水印子。
老板告诉记者,他这里的卫生条件还算是好的,不少厂子的卫生情况要比这里的还差。离开综合食品厂,记者又走访了十多家山楂果脯厂后发现,这些厂子的卫生环境普遍很差。
洗
在一家工厂,山楂被送到黑得像泥浆一样的水里,随便洗了一下,马上就被捞进锅里去煮。
工人对记者说,涮洗山楂通常就涮这么一下。而且每涮洗一次,一缸需要千十来斤的山楂。
盛
车间里,盛果汁和山楂的大缸污渍斑斑。一些车间还堆满了杂物。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山楂果脯厂,除了卫生条件恶劣之外,用来生产山楂制品的原料同样很差。
在一家果脯厂,一批新运来的山楂正在卸货。
记者发现很多山楂都已经烂了。而工人对此似乎是司空见惯。一名工人对记者说,山楂能使,就这样,那咋不能使呢?
一些车间里,锅里煮着山楂和苹果,不少已经腐烂。一名工人告诉记者,别看原料不好、卫生不怎么样,却照样能做出又好看又好吃的山楂果脯来。
那么诀窍究竟在哪儿呢?记者决定继续在兴隆县进行调查。
煮
在兴林食品公司的车间里,工人正在加工果丹皮。一名工人把一大袋子的白色粉末,倒进锅里,锅里立即泛起了白沫。
这种不平常的现象顿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名工人告诉记者,加的是焦亚硫酸钠。
那这加了多少啊?几两啊?记者吃惊地问。一斤多。工人平静地回答。
加焦亚硫酸钠是兴隆县的这些果脯厂的普遍做法。一名工人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说,加这个是管透亮片子的,让它看着透明。
趁记者不注意时,工人又往锅里加进了一些白色的粉末。
工人说,加的是防腐剂,是苯甲酸钠。
老板说,刚才加的那一舀子足有二斤。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过量使用防腐剂等添加剂,以免危害人体健康。在果脯生产过程中,防腐剂的使用标准为0.5克/公斤,而有漂白剂作用的焦亚硫酸钠的用量也仅为0.45克/公斤。
但这家厂子,仅在4、5百斤的山楂里就加进去了二斤防腐剂和一斤多的焦亚硫酸钠,超出了国家标准的近十倍之多。
另外,这些厂家生产出来的成品果丹皮的外包装上,注明使用的大都是白砂糖,但是工人告诉我们,为了降低成本,厂里大都用糖稀来代替白砂糖。
随后工人又往锅里倒进了一些白色的粉末。
据老板介绍,因为糖稀的甜度不够,需要加甜蜜素来提高甜度。
熬
从兴林食品厂出来,记者又来到一家没有厂牌的果脯厂,工人正在熬制糖稀。
工人把一舀子白色的片状物加进了正在熬制糖稀的锅里。那么加进锅里的这种白色片状物又是什么呢?工人告诉我们是氯化钙。加了三斤左右。
国家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里明确规定,氯化钙仅限于在豆类和软饮料的加工中使用。在豆类制品的加工中起凝固和稳定的作用,而在糖稀的加工中未被批准,不得使用。但这里的果脯厂在熬制糖稀的过程中,全部使用氯化钙对糖稀和玉米粉进行分离。
和小的山楂果脯厂相比,大的果脯厂的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记者随后又来到了兴隆县颇具规模的长城食品公司。
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将煮熟的山楂捞进打浆机里打浆。然后将打好的果浆倒进缸里。
工人告诉我们,由于山楂的质量不好,打出来的果浆的颜色发黄,所以还要对果浆的颜色进行特殊的处理。
这时,记者看见工人们往果浆中加了配料——山梨酸钾和柠檬黄。
工人说,900多斤果浆里面加了15克的山梨酸钾,2、3克的柠檬黄。还说这玩意不需要太精确。
长城食品公司负责销售的厂长说,他们厂的山楂制品,是北京的一家著名的果脯公司,委托加工生产的,这家公司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就直接送往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大超市。
记者随后来到该果脯公司,老板说,绿色食品是给奥京生产的。同时,他否认产品中含维C和钙。说那是别人的事情。
在制作车间,工人们正坐在操作台的周围,手工加工果丹皮等山楂制品。记者看到,刚加工出来的果丹皮,一旦被包上漂亮的包装就可以出厂销售了。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