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一号文件”及我省免征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等措施的实施,似一缕春风,吹暖了农民心中对增收的渴盼。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执行者,才能让这些农民“看得见”的优惠,实实在在的转变为农民能够“摸得着”的实惠。而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最终将落到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身上,如果基层干部中多一些像“苏队”那样,把精力和心思都放在农民致富上,增收目标实现就会指日可待。
一名镇里下派的包村干部,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小村发展和村民致富上。三年间,他帮助100多户村民脱贫,小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村民们亲切地称他“苏队”。就在“苏队”被树为下派干部榜样时,村民们敲开了县委领导的办公室。他们只有一个要求——
东北网哈尔滨4月12日电 3月4日上午,通河县十多名农民,推开了县委书记乔树江的办公室,递上一封15页的“上访”信,信中写道:“我们没多少文化,不会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可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包村干部苏焕明为村民办了多少事。”
一套实打实的治穷法
苏焕明,通河县清河镇工会主席。从“屯长”干到镇干部,他总觉得自己在农村基层积累的工作经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1年,镇下派干部包村,苏焕明主动要求到小古洞村———全镇债务最多、人均收入最低的省级贫困村。
小古洞村人均耕地只有5亩,而且多数是收入低的旱田。苏焕明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同村干部承包了60亩地做示范田,采取春种白蒜伏种菜的办法,一年收两茬。结果,白蒜亩收入700元,秋白菜亩收入800元,每亩地收入达到1500元,是其它旱田作物收入的4倍多。村民们纷纷效仿,葵花子、小毛葱、辣根等多种经济作物,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小古洞村的养殖业全镇最差,村里搞养殖的不到10户,都是小打小闹。苏焕明挨家走访,掰着手指跟村民算经济账。养猪户葛东千,手里有两个钱儿,但不敢迈大步。苏焕明几次去他家做工作。当年春天,葛东千一次购进仔猪170头。缺技术、缺资金,苏焕明帮助解决。现在,葛东千已出栏生猪1000多头。
苏焕明对农民外出打工特别支持,当听说山东荣成县邱家镇是全国有名的捕鱼基地,常年招收捕鱼工人时,便同村支书商量,把村里会捕鱼的农户向外派。一开始走了11户,男劳力捕鱼年收入3万元,妇女在鱼场当杂工,年收入也在8000元以上。现在,小小的小古洞村,已有108人在邱家镇打工。
一曲干群合唱的正气歌
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村里欠下了178万元外债。村干部一年到头白忙活,都“撂挑子”了。村里的路没人张罗修,在伙食点吃喝的人倒不少,村民意见极大。
“要想有威信,就得为村民干正事。”苏焕明提议取消了村伙食点,自己到村民家吃派饭。去年,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来村检查洪灾情况。午饭时,苏焕明让村支书、村会计回家取来了大酱、大葱、粘玉米、豆腐,大家坐在检查洪灾的小船上吃了一顿饭。镇领导笑着对他说:“你可抠到家了。”苏焕明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村里定的规矩。”
苏焕明对犯规的人从不客气。一次,村支书马忠田领两名干部到镇里开会,遇到了一位曾在村里扶过贫的县干部,在一起吃了顿饭,90元饭费回村里报销了。苏焕明知道后,把他们好一顿“损”。他们只好把饭钱“吐”了出来。
小古洞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农田路。秋天一下雨,车全得“趴窝”,地里的粮只能靠肩扛。“再困难也得把路修了。”苏焕明下了狠茬子。他组织全村党员带头献工,并拿出6000元钱雇推土机、买沙石和油料修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三年修了6条路。
干部带头做正事,村民的心气顺了,小古洞村的风气变了。记者采访时,村里正在为“三八”节评选出的致富女能人、优秀婆婆、优秀妇女等发奖,村民们对那一个个“红本本”可看重了。一段难以割舍的乡情
苏焕明的母亲是日本遗孤,已回日本多年,他的妻子儿女和姐弟都在日本定居了。亲人们为他在那里生活、工作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去年防非典,在日本的亲人听说国内疫情严重,都很担心,妻子几次打电话催他去日本。当时的疫情谁心里都没底,村里很多人劝他去与家人团聚。可他说,正较劲的时候,我不能走。那三个月,他与村干部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查和监控,有时一天休息不足四个小时,吃不上一顿“消停”饭。
去年10月,他到日本看望生病的母亲,家人以为他能多住一段时间。可他得知村里开始收缴农业税的消息后,就急着要赶回来。妻子说什么也不让他走,母亲也生气地问他:“村里的事比我还重要吗?”苏焕明耐心地对母亲说:“村里要我回去,是村民需要和信任我,您老不希望儿子让乡亲们失望吧?”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望着装睡的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孩儿不孝了”。出门时,他流下了眼泪。
小古洞村的村民,已把苏焕明当成了村里的一员,亲切地称他为“苏队”。都盼着“苏队”到家里吃派饭。“现在排号等我去吃派饭的有好几百户。”苏焕明说这话时,从内心里透着喜悦和欣慰。一份朴素的爱民情结
小古洞村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三年还掉外债30万元,人均收入翻了一番。经济发展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等奖状,挂了两面墙。
镇里想开大会让他介绍经验,可苏焕明拒绝了。他说:“我只不过把村民当成了自家人,好主意都是村民出的。”
“把村民当成自家人”,苏焕明时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小古洞村有个痴呆人,前几天死了。村里人嫌他家里有味儿,都不愿意靠前。苏焕明不但拿钱出殡,还为死者换了衣服,背到车上。村里人说,没想到这没亲没故的痴呆人走的这么体面。
村民薛某,多年来不务正业,喝酒、打架、无事生非,媳妇跑回娘家要与他离婚,他本人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2002年春,苏焕明主动借给他1.2万元,承包了5垧地,其中3垧地种上了粘玉米,当年提前上市,一下子就收入2.4万元,当年脱贫。薛忠发的妻子哭着对苏焕明说:“是你救了我们全家,你永远是我们的恩人。”
“苏队”让村民竖大拇指的事数不过来。这几年,苏焕明个人给村民无息借款十多万元,无偿资助农户2万多元,帮助100多户脱贫。
在苏焕明的感召下,村里“一帮一”蔚然成风。村委会的墙上有一张表,每名村干部和党员后面都有一个春耕包扶对象,有的帮出车,有的帮买种子,有的帮买化肥。
通河县领导看过村民的“上访”信后,到小古洞村搞调查,村民围着调查组说了两天也没说完。通河县要求今年下派的82个包村工作队,都要学“苏队”的务实精神。
但小古洞村村民慌了,他们怕“苏队”被调走。结果又有村民去县里“上访”了,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苏队”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