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3日电 “明天帮我定(订)一个旦(蛋)高(糕)。”日前,某学校语文教师郝女士收到朋友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息,她说:这种短信里的谐音现象不是在糟蹋汉语吗?
目前,方便快捷的手机短信、网络交流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离不开的信息沟通渠道。但汉字中存在大量谐音,这使许多习惯于采用拼音文字输入法的“短信族”陷入了“谐音依赖”怪圈:在发送信息时,为了方便用谐音字来表达意思,不管文字正确与否,只要对方明白就行。如“炉子上的水糊(壶)响了,尼(你)等一下”、“你知道我是谁妈(吗)”等等。
有的人认为这只是私下之间的一种交流,并不公开发表,只要双方看得懂就无所谓了,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记者了解到,如今拼音输入汉字的软件有许多种,除了智能拼音输入法、全拼输入法之外,还有紫光拼音输入法等。这些拼音输入软件均有联想功能,如输入一个拼音“lan”,就会出现“蓝、兰、烂、拦、篮、揽、缆”等一排同音字。为了在聊天或发短信时方便,有的人就随便选择一个谐音字,久而久之,便习惯地使用这种错别字。
有关人士指出,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条件,这是好的一面。但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汉字处理时,应严格地遵循统一的规范。
今天出版的《哈尔滨日报》报道,随意使用错别字是一种不负责任糟蹋汉语言文字的行为。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大量的同音异形字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一边在教孩子们学习正确使用汉字,另一边却为了方便错误地使用谐音字,这是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