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9日电 题:“今夜无眠”——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微小卫星发射成功侧记
记者 闫智凯
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自主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
北京时间4月19日10时07分36秒,“试验卫星一号”正式进入轨道后,在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上空时,小卫星地面站收到由“试验卫星一号”下传的第一批遥测数据。
放大后的卫星轨道图
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和义的话说,就是“大家都兴奋无比,大家都掉泪了,今夜无眠!”
今夜无眠,当欢乐穿越时空,激荡豪情无限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地面站在卫星发射后的第一时间——北京时间4月19日0点10分23秒——卫星刚刚同火箭脱离,卫星上的保护罩刚刚打开时,捕捉到来自“试验卫星一号”小卫星的信号,并初步确定“试验卫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工大地面小卫星测控站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卫星传输回来的数据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庆教授脸上满是倦意,眼睛里都是连续熬了几夜后留下的红血丝。他说:“18日晚,我们十多个人都守在地面站里,没有人回家,西昌那边传来发射升空的消息后,12分钟后,地面站接收讯号的仪器叫了一声,听到声音后我们跑过去,与推测时间一核实,初步确定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大家兴奋得哭了。”
虽然已疲惫不堪,郭教授还要继续监测接下来小卫星在今天内的3次数据传输情况,他说像他这样为了小卫星拼命工作的人,哈工大还有很多。
心相连风雨并肩,未来不再遥远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谭学治教授介绍说:“哈工大承担了卫星星上和地面的通信设备的研制,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
谭教授说,“5年前,我们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始着手对卫星的发射进行研究,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5年来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有同卫星配合的火箭方面的改进问题,有资金问题等等。其中,工大几位博士生导师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没有回家了。”
“这次卫星的成功发射,证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小卫星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的地位。在未来的几年,哈工大将本着高校科研产业化的原则,用小卫星技术为国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多做贡献。”
今夜无眠,今夜欢乐无限,今夜礼花满天
哈工大航天学院二年级的研究生吕楠已经关注这次卫星研制试验很久了,“从昨晚10点到今早7点,我一直在工大的BBS上同几个航天学院的同学交流,并及时发布卫星发射的消息,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睡觉。”
他说,“这次卫星能够成功发射,我真得很兴奋,也非常受鼓舞,希望自己能发挥工大的精神,尽最大力量为卫星的研制做贡献。”
邢志强是哈工大航天学院二年级的博士生,“我平时到学校都比较晚,今天特意起了个大早,7时30分就来了,来时就听到同学和朋友们都在议论卫星发射成功的事,我奔到食堂,希望能看到早上的电视新闻播出卫星发射成功的画面,但是很遗憾,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在食堂等待很久,结果失望而归。”
“不过卫星发射成功仍然让我们觉得很欣慰,”邢志强说,“我周围的很多老师、同学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了,他们的辛苦,我亲眼目睹,这次卫星成功发射对他们来说是辛苦后得到的回报。在这个项目里,工大是主角儿,有这么多的好老师教育我们,我们感到很骄傲。这次卫星发射成功,证明工大在卫星发射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工大学生也能有机会接触这种高精尖技术,作为工大的学生,如何利用好这个环境取得好成绩,对我们是一个激励。”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