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8日电 6月1日,太阳岛风景区内将出现一个占地2.4公顷的“松鼠岛”。届时,岛上散养的1000多只松鼠将与游人“亲密接触”。为驯化松鼠“通人性”,工作人员正在对松鼠进行上岛前的“培训”。他们制定的松鼠培训计划有四期:第一期是认人,消除对人的恐惧感;第二期是形成采食条件反射;第三期是挖掘表演才能;第四期是上岛野外生存。昨天记者前往这个培训基地,探得些秘闻趣事。
松鼠来自张广才岭
按太阳岛风景区今年建设规划,松鼠岛是风景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现岛上虽经常有花色松鼠出没,但太野,没规律,数量不大,活动区域也不固定,难以聚成片。于是风景区决定引进松鼠,放养到岛上。2月末,风景区陆续买来100多只“东北灰松鼠”,这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张广才岭一带的“地产”松鼠。
松鼠有了,谁来饲养驯化。风景处列出条件:本处工作人员中,凡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身体健康,对松鼠有爱心的,可竞聘上岗。在40多竞聘者中,最后确定3人承担饲养工作。
培训分成四个阶段
与此同时,一个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东北农业大学课题小组进驻松鼠培训基地,观察人工环境下松鼠的活动规律,为松鼠的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据小组成员介绍,松鼠的习性是胆小、易惊、不在人面前吃食。刚被关进笼中的松鼠应激性很强,发现有人靠近,就会“炸营”。他们制定的松鼠培训计划有四期:第一期是认人,消除对人的恐惧感;第二期是形成采食条件反射;第三期是挖掘表演才能;第四期是上岛野外生存。
近两个月来,课题组与饲养员详细记载每天的观察记录,从添料量、进水量、剩料量,到出窝活动数量以及与人的亲和状态等方面,研究松鼠自然条件下的情绪波动和认知能力。
首批松鼠已成明星
目前,100多只松鼠正被分成3批进行培训,首批“学员”已学会了与人沟通,即将毕业。记者在这间“教室”里看到,30多只松鼠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笼中活跃着,并不理会笼外的四五个人。当有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贴近笼子时,几只松鼠争着向镜头蹿来,坐在笼内的架子上,还从饲养员手里取食瓜子。
几名记者跟随饲养员进笼中拍特写时,这些松鼠也不惊慌,而是极配合,下到地面取食,一只松鼠还抱着一个山核桃坐在木板上,保持一个姿势,任记者左右拍照、摄像。饲养员说,这批松鼠“毕业”了,还要再来新“学员”。将来上岛的1000只松鼠都会具有手中取食、摘取空中悬吊食物、与人合影等表演才能以及认路、认家的本能。
手机铃成喂食音乐
起初,为让这些松鼠生活有规律,饲养人员开始教会它们养成定点吃饭的习惯。饲养计划是,每天在上午10时和下午2时30分喂食,取食时间为1小时。
为了让松鼠们形成取食条件反射,饲养员决定到吃饭时间,先放音乐,随即开始投食。课题组定出动物听音乐的标准是:曲调简单,旋律恒定。大家先从儿童歌曲入手,可效果不好。又选交响乐、钢琴曲,仍不理想。一天,大伙儿正守着录音机筛选曲子,其中一人的“小灵通”突然响了,是音乐铃声,简单、明快的曲调立即引起大伙儿注意。大伙儿查找到曲名叫《小蜜蜂》,松鼠取食音乐就这样定了下来。
驯养员手脸抓痕累累
采访中,记者发现,基地的饲养员、课题组成员每个人的手上、脸上都有新旧不同的抓痕,大家说,这都是松鼠惹的祸。
前些天,饲养员盖世杨进笼中捧食物喂松鼠时,一只松鼠跳到掌中取食。脚下的一只不知何故,突然受惊,一下子向盖的头顶蹿来,爪子滑过左眼睑,血流了下来。可盖手上的那只松鼠仍在取食,盖就忍痛坚持着。
“松鼠岛”邻“青年之家”
随着松鼠培训的进展,松鼠岛的建设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现已完成白桦、黄波萝、柞树等6种320株乔木和20余种2000多株花灌木的栽植。监控、音响系统也已布线。
这个位于原青年之家南侧的“松鼠岛”,将通过环水及地形的改造,营造出3个小岛,其中两个小岛以散养松鼠为主,另一个小岛以圈养各地松鼠为主,小岛之间以栈桥连接。岛的四周是一条环水带,可防止松鼠出岛。预计5月25日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