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6月2日电 近日,团省委和省青少年研究所开展了关于哈市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在对哈市13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哈市中学生普遍面临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学习压力偏高,与师长交往平淡疏离、沉迷网络等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对于诸如“老师向你了解班级犯错误同学的情况”和“假如老师给试卷多评分后如何对待”等问题,44%左右的同学回答“简单应付”和“装作不知”,这表明在“分数”和“人际关系”面前,诚信受到了挑战。67.3%的学生“踩踏过绿地”,62.3%的学生“骑车或步行时闯过红灯”。这些数据表明了道德实践资源短缺制约了道德水准整体提升。
学习压力大导致哈市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目的方面,53.7%的同学准备考大学,19.7%的同学选择了为就业做准备,20%左右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满足父母的期望”或者“没什么目的混日子”。学习态度方面,在没有老师看管的课堂上,69.7%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在课外时间,56.1%的学生将“温习功课”作为自己主要活动。但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问题比较突出,在哈市中学生中有68.9%感到学习压力大,15.9%的学生把“学习太累”当作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受社会功利实用主义影响,校园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冷漠。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交流互动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心理距离拉开加大,学生开始有意回避老师,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也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调查中,53.1%的中学生在烦恼时首选倾诉对象是同学朋友。在“烦恼倾诉的对象”和“最知心的朋友”两个选项中,选择老师的比例均仅为1.9%。
迷恋网络、混淆虚拟与现实的现象不断增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当成“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获得性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比例高达77.5%,比2001年调查数据高出近30%。中学生上网有37.5%主要查资料,35.6%听音乐,33.7%玩游戏,还有32.7%聊天。由于管理和指导的不足,中学生网络行为低级庸俗化和非道德化的现象严重,8.2%学生明确回答浏览过黄色网页,10.6%的中学生羡慕网上黑客,认为黑客是网络上的“知识英雄”。这也成为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还发现,哈市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近视眼成为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受到巨大的挑战,一些心理问题和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危害健康行为明显增多,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轻生、焦虑、郁闷等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仅有29.8%的中学生不近视,近视的学生中,44.6%开始近视于初中,而且近视程度呈上升趋势。
调查中,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网吧”、“电子游戏”、“不良书刊”、“午夜广播”是诱发学生产生偏离行为的主要原因,而学校应多组织诸如周一升旗、成人仪式、社区志愿服务、拒绝毒品等素质教育活动。专家建议,政府应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综合手段,治理文化市场,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为普遍开展中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