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6月5日讯题:从“枪对枪”到“商对商” ——黑龙江中俄边境采访记
在我国最北的省份黑龙江边境,有条蜿蜒数千里的河流——黑龙江。
黑龙江两岸分属两个大国,南边是中国,北边是俄罗斯,两国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界。
5月30日,记者从黑河市出发溯黑龙江北上,途经呼玛县到达中国北极漠河。沿途采访边防部队、地方官员和边民,体会最深的是,中俄边境的变迁———从对抗到开放,从紧张到祥和。当地老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从“枪对枪”到“商对商”。
黑河,是我国最早沿边对外开放的城市。该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惟一一个与俄罗斯州级首府相对应的中国边境城市。1987年9月2日,一船黑河产的大西瓜运抵对岸,换回了同样吨位的化肥,因中苏关系紧张而冻结多年的边境小额贸易由此恢复。
曾几何时,中苏两国边境一度处于高度战备状态。如今,边境一派祥和。在黑龙江畔的黑河、呼玛、漠河,边境游成了吸引外来游客的一道“招牌菜”,这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呼玛县下岗女工白静敏在江边设了个摄影点,一天收入50多元,她笑言“这叫靠边吃边”。而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这个以夏至极昼闻名全国的地方,当年作为前线,现在这里季节性旅游红火,仅家庭旅馆就开了8家。
6月1日,记者在北极村巧遇前来旅游的美国小伙子安德鲁。他刚从对岸俄罗斯过来,在他看来,“中国比俄罗斯发展得快”。这个美国青年的看法和中国边民感觉相同。走进黑河市区,商业气氛浓厚,这里有琳琅满目的“俄罗斯商品一条街”,还有落成不久的“国际商贸城”。2001年,黑河商人更是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起了首个中国轻工大市场——“中国商业城”。在黑河,除了周日闭关外,对岸的俄罗斯商人都会成群结对过来大包小包地购物,同时带来军刀、套娃、望远镜、紫金饰品等特色产品。据悉,高峰时期双边的年贸易额逾亿美元。
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往来日趋密切。黑河市政府和阿穆尔州行政公署每年都要举行两次高层领导正式大型工作会谈。此外,每年还要举行有双边主管领导参加的专项会谈30多次。黑河市外事办公室主任郎勇告诉记者,他至少每个月去对岸一次,有时甚至“一个星期出好几趟国”。黑河有关方面还特地给对岸布市的外事官员赠送了两部中国移动手机,以保持热线联系。郎介绍说,由于交往频繁,一些俄罗斯朋友学会了中国歌曲,在酒会上他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十五的月亮》等歌曲为中国朋友助兴。
中俄边防部队的交往也趋于正常化。6月2日上午,记者在北极哨所目击了两军会晤的前奏。我方哨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到对岸俄方哨所升起一面蓝旗,这是对方要求会晤的信号,随即我方升起红旗,以示回应。不久,我方会晤人员乘快艇前往黑龙江中线将对方相关人员接到我方会晤站。记者在哨所一侧的会晤站里看到,站内布置庄重大方,按照国际惯例悬挂两国国旗,连吃饭的桌子也是按外交礼仪设置成长方形。据经常参加会谈会晤的某部副部队长介绍,会晤的目的是共同协商处理边境事务,营造睦邻友好的边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