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是一块十分贫穷的土地。全区下岗职工5000多人,在岗的只有345人,有8000多户每月靠130元的低保金生活,人均月收入不到200元。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一个一身铁骨、满腔柔情的当代军人,一个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的好干部,一个心里头只想着为群众谋利益的人民好公仆,他就是昂昂溪区武装部部长崔治岩。
江枫渔火,柳绿花红,鹤飞草长,篝火斜阳。在北国鹤城的山山水水间,传颂着他一件件爱民为民的感人事迹……
治沙,他带民兵8年里栽下了一座5万亩森林公园
崔治岩是顶着1996年春季的一场沙尘暴,到昂昂溪武装部报的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闭着眼睛,捂着帽子,跑进的武装部。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用水漱了几次口,还感到嘴里有沙子。治沙的念头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崔治岩的脑海。
昂昂溪水师营镇的一个大沙岗,地处大风口,春秋两季,沙尘漫天,沙祸肆虐。当地群众形容说:“出门戴风镜,吃饭咯牙疼,一天二两沙,衣服洗不净。”群众饱受其苦,经济很难发展。崔治岩到任后,主动找到区委、区政府,接过了这项从1992年就开始启动的齐齐哈尔市治沙防沙重点工程——水师营治沙工程。
崔治岩治沙有一股狠劲,他搬来了铺盖卷,带着武装部和直属民兵连的同志,住进了水师营的道班,和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书柜里,多了一册册林木移植的专业书籍。在他的书信往来中,多了一位林业大学的教授学者。为了选树苗,他坐着解放车一个一个苗圃地跑,周围方圆百拾公里的林场都知道昂昂溪有个崔上校。为了移植十年以上樟松和白桦树,他们在大冬天里也战斗在沙岗上。齐齐哈尔的冬天,最冷时达零下30度左右,尤其是到了“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的时节,手一伸出来冻得就跟猫咬的一般,地冻得跟铁块似的。抡圆了一镐下去只是一个白点,手震裂了,胳膊麻了,脚冻伤了,百十号人在崔治岩的带领下,一个冬天里硬是在冻土地上,移植了1万多棵大树。
树在一棵棵地成活,绿色在一点点地向外延伸。崔治岩的皮肤也似乎一年比一年更加粗糙,脸膛似乎一年比一年更力口黑红,嗓门似乎也越来越大。在和风沙的搏斗中,他带着大伙一干就是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开发下,昔日的荒沙岗,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占地5万多亩,拥有二百余种稀有树木的森林公园。一直和崔治岩战斗在治沙一线,过去的民兵连长,现在的水师营乡党委佟副书记说:“崔部长说的话很少,流的汗却比谁都多,没有崔部长就没有水师营森林公园的今天。”
修路,7年修好了14万延长米的乡村路……
在昂昂溪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眼里,崔治岩是苦干、实干的代名词,每有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他都能主动“抢”到手里。1997年,区里提出加强村镇形象建设的“八个一工程”,崔治岩把每年为28个行政村修一条乡村路,绿化一条林带的任务拿到了手。他踩着牛屎刨粪堆,一锹一锹地清运农户的垃圾,那些嫌脏的同志,被他的举动逼得没法了,也都干到了前头。
大兴村的村口是一个大土堆,土堆之上供着一座村民祈求平安的百年小庙,多年来村民们出村进村都得绕行四、五百米,为了推掉这座小庙,崔治岩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老人一个老人地劝说,连村里老人都说不清存在了多少年的小庙,在崔治岩的努力下被推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
为了3个农村青年学生的毕业安置,他奔波了5年多的时间
1998年春节,当家家都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里的时候,水师营村庞洪杰的家里,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家里的愁绪从他7月毕业回家开始,就一天浓似一天。这个刚从省人武干部学校中专毕业的学生,本应到镇上当专武干部,因为当初没有和有关部门签订定向分配的合同,不符合政策规定,回来几个月了也没能安置。父亲去世得早,一直守着母亲生活,上学靠着哥哥嫂子打工挣钱,毕业了上不了班,庞洪杰急得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
庞洪杰和另外两个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武装部。“别着急,按政策你们应该得到分配,让家里的老人千万别跟着上火,我来帮你们做工作。”崔部长对他们的那份热情,从他们迈进武装部的那一刻起,心里就感到踏实了许多。
崔治岩为这事儿,一跑就是5年。这个性格直爽,做事向来雷厉风行的硬汉子,几次急得他满嘴起泡。媳妇劝他:“这也不是你份内的事儿,为了三个农村孩子,你上这么大的火干什么?”崔治岩的解释平实感人,“这关系到三个孩子的人生命运,关系到三个家庭的欢乐幸福,做人要多想想老百姓的难处,做官应该多为群众负点责任。”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下,三人终于在去年春节前,当上了乡镇的专武干部。这个迟到的好消息,让庞洪杰和他母亲,高兴得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
为了46个和他素不相识的农村退伍兵的人生命运,他四处呼吁
在崔治岩的眼里,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应该为人民群众去谋利益,为老百姓用权,怎样使用都不越位。近几年来,农村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在一次和复员战士座谈时,一个复员老兵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崔治岩。“我们农村兵复员回来,还不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入伍时层层动员,回来后就再也没人管、没人问了,搁谁还能爱当兵?”
为了解决战士回来后的就业问题,崔治岩反复到区里几个大的民营企业,宣传复员战士,推荐复员战士。企业遇到资金困难,他就积极帮人家协调贷款,武装部还主动把安全警卫人员的训练任务,无偿地承担了下来,在他的努力下,两年来他们先后安置了46名农村复员战士进入当地的独资或民营企业上班。对于每年才只征40多个兵的小区来讲,这个数相当于把连续两年退伍返乡的农村兵都安排了工作,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震动。2003年年底征兵时,昂昂溪的报名站异常热闹,老百姓说:“让孩子当兵去吧,咱们武装部从入伍管到退伍,当兵不吃亏!”
他帮扶的特困户,现如今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崔治岩是个看不得百姓受苦,容不得穷人遭罪的人。他下乡回来,经常兜里一分钱都不剩,那怕是一走一过,他每次也都要拐到特困户家里去看一看。他帮扶的特困职工许德军,因病瞎了一只眼睛,聋了一只耳朵,走路一瘸一拐地,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没工作他帮着安排了一个打更的活,打更不行他又给跑街道办低保金,还不行又给他刚毕业的儿子安排了工作,使他们一家每月有了近千元的收入,生活得到彻底改观。门前的路不好,他带人去修;房子漏雨,他亲自上房顶帮着收拾;飘雪了,他给送来了取暖煤;下雨了,叫人把新发的军用水靴拿给德军。让许德军想也想不到的是,过年了崔部长领着爱人,来看望他这个特困户,一身新衣,一双新鞋,一套暂新的被罩。当我们走进许德军干净整洁的家里时,很难再找到贫困的影子。
行走在昂昂溪的城市和乡村,到处都能看到崔治岩爱民为民的“军事品牌”
28个行政村里的路,是他带民兵7年里修建的,许多路边的绿化林带都是他们栽下的;十几公里的嫩江大堤,每十米一个两立方米的护坝土方,是他带民兵干的;130公里的光缆施工,他领人一米一米完成;听说区里正在建设中的昂昂溪新石器古文化博物馆,需要装饰用的鹅卵石,崔治岩找到老部队的官兵,领着战友们在双休日里,跑到江边一块一块拣回来;崔治岩到来后,这个过去十几年未沾先进边的昂昂溪武装部,从1998年起,一直是省军区的先进或标兵。郑松岩区长说起崔治岩十分动情,他说:“崔治岩是个真正把党的事业当成自己事业的人,多年如一日,事事见真心!”
2002年,区人大换届选举时,崔治岩被120名人大代表,联名破格推选为一名穿着军装的,参加地方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2003年,又被区里劳模大会,再一次破例地选为齐齐哈尔市特等劳动模范。这并不是两个简单的荣誉,它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崔治岩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优秀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从“爱人民”到“人民爱”的内在转换。
百姓的贴心人党的好干部——记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武装部部长崔治岩(下)
/文 陈国富 佟本正 牟可双东北网记者雷蕾
从不向区里要钱,从不向农民伸手,是崔治岩这些年来对自己和对武装部的一个严格要求
心中装着百姓苦,手中方能慎用权。武装部虽然不管钱,不管物,但每年的征兵工作,却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每年征兵工作开始前,崔治岩的电视讲话都让昂昂溪的老百姓感到那么顺耳。他不讲套话、官话,却在电视上拍着胸脯和全区的人民表态:“只要政审、体检双合格,老百姓家的孩子,谁也不要找,一定能走成!”
为了这一承诺,区里几大班子的领导,都有在他这走不成的兵。武装部新来的一个干部,在征兵期间,收了人家一千元钱,被崔治岩知道后,他在一楼的怒吼,一直传到了三楼的老干部局,上上下下都知道了崔部长的雷霆震怒。
区委、区政府要在新办公楼前,建个供群众娱乐休闲的广场,但楼前却是部队的几栋废弃营房,因是军产,需要和部队的房管局协商。个别不法商人,听到消息后,非要把这几栋房子买下来,趁机捞一把。崔治岩天天跑房管局,向他们介绍情况,汇报地方上的想法意图。那个商人得知情况后,找到崔治岩,出10万元让他不要再管这件事儿了,崔治岩不为所动。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为区里协调下来了这个广场建设用地。区领导看到他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仅修光缆和建广场这两个项目,就为区里节省了近百万元经费,想挤出点钱给武装部换台新车,被崔治岩谢绝了。
崔治岩在昂昂溪以“抠”出名。武装部有一台指挥车,一年中在库里封存8、9个月,只在征兵期间才起用,风里雨里他带领大家坐火车通勤,一个上校部长有车不坐,却经常骑着自行车或坐着出租车去开会,最开始区里领导以为武装部是买不起汽油,告诉崔治岩油钱由区里出,崔治岩的解释很平常,却很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他说:“区里财政收入那么紧张,有那么多的下岗工人吃饭都还成问题,一吨油钱就是许多人家的年收入啊?我不能坐着轿车摆阔气。”
为了省钱,武装部所有微机用的打印纸都是两面用的,就连洗碗用的水龙头,崔治岩都让副部长换成了小口径的。他解释这么做的理由,又是那么的充分。他说,武装部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军队的形象。生活工作在经济困难地区,如果不养成清廉节俭的政风、作风,老百姓就会骂我们的娘,戳我们的脊梁骨。政风连着党风,作风关乎民生。厉行节约、勤俭从政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实际的爱民行动。平时节下一滴水、省下一分钱,到了关键的时候,就能少伸一次手、少张一回嘴,这就是很实际的为党分忧、为民解难。8年里,他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带领大家不光过硬地完成了各项工作,还硬是从标准经费中节省下20多万元的家底。
有人说,有些领导干部在台上说得比谁都好听,到了台下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一双手、一张嘴。崔治岩常说的一句话是,多想想老百姓的苦处,经常将心比心,党性才能纯真。这个至今还欠着亲属债务,兜经常没钱的武装部长,这么多年来,没在武装部报过一张条子,核销过一张个人的车票,没在单位请过一位战友吃饭,没拿过人家的一分钱。
在数次生死考验面前,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高过生命。“决不能辜负了群众对我们的期望”,是崔治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自律格言
1998年嫩江洪水,齐齐哈尔最险的险段就是昂昂溪大堤。崔治岩被临危受命抗洪副总指挥的时候,区里8名党委,包括书记、区长等主要领导在内的5名成员,才刚刚上任第8天,第一次洪峰便不给任何人以喘息的机会,咆哮着奔腾而来。农防坝告急,五福村告急,在一片告急声中,崔治岩沉着应战,果断指挥,与当地人民群众一道,打响了为期二个多月的嫩江保卫战。
五福村部分村民被洪水围困,情况万分紧急,急需救援船只。嫩江当时已是汪洋一片,停靠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冲锋舟,需要熟悉地形的人前去带船,崔治岩二话没说就赶了过去。当崔治岩带着两支冲锋舟,小心避开露出水面一点点的树尖,出现在村民们视野里的时候,被洪水围困住的五福村,响起了一片激动的欢呼声。
洪水一浪高过一浪,为保滨洲铁路,市防总下达了炸农防大堤行洪的命令。当时的农防堤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在这样的大堤上进行爆破,更是险中之险。站出来请领任务的还是崔治岩,大坝上一锹下去,水就渗了出来,他带人以最快的速度打眼、下药,在最后引爆的关头,他把年轻的战友都撵下了船,自己引爆了炸药。尽管离引爆点几十米远,十几米高的水柱冲天而起,还是差点把他和船掀翻到滔滔的江水里,船顺势向下冲了几十米才被控制住,吓得岸上的人,失声地喊着他的名子。
就是这个崔治岩,过去曾三次参加过内蒙古草原大火的扑救,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时,他是所在师的扑火突击队队长,第一个冲进西林吉火场的解放军就是他,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森林草原扑火模范”称号。
1998大水过后,昂昂溪排灌站抽水排灌管道,被泥沙全部淤死,封冻在3米多深的江面下。要废弃它,重建需要1千多万,而区财政年收入还不至6这个数。有6个村7千多的老百姓,就靠这个泵站以种水稻为生。一些村民们感到,泵站一时半会修不好,明年的地肯定种不上了,大冬天的就开始张罗搬家,另谋生路。那个冬天特别寒冷,崔治岩带着武装部的同志和民兵,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工具,边用开水解冻边打眼,边放炮边在冰水里抢修围沿。一百多人分成几拨,每二十分钟一轮换,冷了就灌口白酒,人钻进管道里,一块一块地往出抠。一身泥水,满身冻伤,他们苦干了两个多月,硬是用双手掏通了两条长150多米的管道,赶在排灌前让农民们用上了泵站。秋收时节,和他素不相识的稻农宋立本,骑了十几公里的自行车,给他驮来了两袋刚刚打下来的新米,非要让他吃这第一口。
一件件小事,一项项工作,感动着昂昂溪,激励着昂昂溪!在昂昂溪人民群众的心目当中,崔治岩是一股力量,是一个信念,是一种精神,是一面旗帜。
在我们就要完成采访任务,离开昂昂溪的时候,专门去了趟正在布展中的昂昂溪古文化博物馆。当我们站在鹅卵石的地面上,抬头细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昂昂溪文化的发现者——梁思永先生的照片时,忽然意识到,昂昂溪人民忘不了梁思永先生,也同样不会忘记崔治岩这个武装部长。
梁先生用深邃的智慧,改写了昂昂溪的历史。而以崔治岩为代表的,那些工作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优秀共产党员们,正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改变着昂昂溪的今天,创造着昂昂溪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