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7月2日电 名校已把宽带接到学生课桌,弱校的孩子还没摸过鼠标;名校学生下课时,在宽敞的操场玩耍,弱校孩子在马路边做操。分级管理,投资不均,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
有人问,择校,择校,择的是啥?“让孩子读最好的中学是为今后考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的保障”是家长们的共识;而“热门”学校校长们认为家长们不该将学校分门别类、分成三六九等。但记者调查显示,哈尔滨市有的薄弱学校全校的资产甚至比不上重点学校的一个年级。名校已把宽带接到学生课桌,弱校的孩子还没摸过鼠标;名校学生下课时,在宽敞的操场玩耍,弱校孩子在马路边做操。学校分级管理(市、区两级),投资不均,使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非常突出。
等级不除择校难止
择校是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哈市田地小学一位老师说,今年学校施教区学生虽然没有大规模“逃逸”现象,但学生越来越少,现在学校有的班只有20多人,不足名校的一半,生源少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他告诉记者,几年来,哈市教育局大力促进公办教育均衡发展,但田地校作为区属学校,每年教育部门投资仅2万多元,连煤钱都交不上,而萧红、69中等市属学校每年投资都在一二百万,投资不足造成名校、弱校硬件、师资等差异越来越大。
哈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光敏认为,择校的原因在于一是公办教育发展不均衡;二是群众对教育资源有选择性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千方百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促进公办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满足更多学生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选择性需求。
黑龙江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问题关键在于家长没有理性的教育消费观念,学校的暴利实际上是家长们盲目推动的结果。
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工作多年的焦秀杰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师资轮换办法,推进校长、教师在不同等级学校间的校际交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择校费都用在哪儿?
用老百姓择校的钱,建优质高中,解决百姓的孩子上优质高中的问题。哈市通过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扶持优质高中的扩建和改建。
哈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海东说,从2000年到现在,哈一中扩建了2400平方米,哈九中扩建后达到29500平方米……今年列入改造计划的高中是4中和122中。哈市教育局局长石永明说,近几年,哈市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建优质高中、示范性高中,通过民办公助、自费生扩招等来募集资金,为哈市实现12年义务教育奠定基础。
据了解,各种择校费是由物价局统一定价,择校的所有费用都上交,区属学校的择校费用上交到区财政,市属学校的择校费用上交给市财政。区属学校由区财政用各个学校收的择校费来改善办学条件;市属高中,市财政只给少量补息,而像三中这样的省重点高中,用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自己还贷。而择校费并不都是由学校自己留下。
尽管哈市通过撤销、合并等措施,来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热”,但优质教育资源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业内人士说,应该将地处中心位置的“弱校”置换出来,利用土地级差的资金,把学校合并到名校中,同时还可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来经营教育资源,把名校的分校或联中设在没有名校的道外区等,把择校费多投向招生困难的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能有效缓解择校热。
均衡教育是关键
教育专家认为,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办法首先要求教育部门在分配义务教育资源时均衡分配,并给予薄弱地区、学校倾斜,把它们“扶”起来。此外,均衡化最终依靠的是教师力量的均衡化,因此,要促使教师流动。现在很多学校认为好老师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学校的私有财产,拒绝交流,这是不对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公共福利事业,理应均衡,为了均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一均衡支配教师,因为教师是国家的准公务员。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几乎都一样。此外,学校间教师都是经常流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这就让所有学校发展都很均衡。因此,日本人常说“家门口的学校最好”。但愿有一天,家长们不再为择名校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