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报道,6月12日,一纸电传从中国长城钻井公司苏丹项目部飞到了大庆钻井一公司,GW73钻井队的全体员工,因在苏丹1/2/4区出色完成EINar井的钻井任务再一次受到甲方的嘉奖。
抓把茶叶放进灌满凉水的军用壶,在沙漠上随便扒个坑儿,把壶放进去,几分钟后,滚烫的开水可以泡茶。就是在非洲这样一个炎热、干旱的国家,36名钻井一公司GW73钻井队员却站稳了脚跟:从2002年奔赴苏丹市场以来,他们被甲方誉为“人员素质高、施工效率高、作业质量高”、“HSE管理优秀、队伍管理优秀、设备管理优秀和对外合作优秀”的三高四优队伍。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钻井一公司GW73钻井队。
“在天气炎热的地方工作真的很辛苦。我们穿的是连体工作服,戴着防紫外线的面罩干活。刚刚戴上面罩的滋味儿就像钻进了闷罐子,令人窒息。面罩下端还常常把脖子上的皮磨破,一流汗,皮肤生疼。工作服一上身就被汗水浸透了,干了湿、湿了又干,结满了汗碱,脱下来放在地上硬邦邦的都能立起来。”代班队长姜明山对热感受颇深。
“苏丹的蚊子更厉害,一张嘴就能飞进来好几个。晚上,只要有灯光的地方,蚊子都能形成一个厚厚的隔离帘,两边的人谁也别想看清对方。每天早晨,钻台上的死蚊子能用扫帚扫两桶下来。除了蚊子和毒虫,毒蜂也是杀手,一个辽河油田的工程师,在毒蜂的追杀下,愣是跳进了泥浆池。”副司钻祝贵杰补充道。
“苏丹是个非常干旱的国家,因为水,各部族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讲起当初只身入虎穴谈判一事,宫臣依然很平静:“已经停工两天了,可围困井场的当地百姓依然没有散去的意思,他们希望我们给他们打一口水井。当我正和村长交涉时,就看到身后有五六十人,手里都拿着带倒刺的矛枪,对我虎视眈眈。当时真有点害怕了,没想到他们求我们帮忙态度还这么横。可也只能是在心里嘀咕,表面上依然还是谈笑风生。也许是他们对我的镇静感到很奇怪,也许是我的言词打动了他们,也许他们内心的人性占了上风,村长和几位长老的态度始终挺好,在他们的劝说下,村民们放了我,对打水井一事,也松了口风。”
“走出国门,你做任何事情,首先会想到你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你个人,而是大庆人,甚至是全体中国人。”宫臣说这话时很自豪。
在第一口井安装时,原平台经理张克军患了胃肠感冒,走几步路就大汗淋漓,但他每次打完点滴就马上和大家一起干,在设备安装收尾时,大家顶着高温扛铁管,为接好700米长的水管线,在没有叉车的情况下,尽管铁管被烤得滚烫,大家还是毫不犹豫用双肩扛起了铁管,每个人的双肩在瞬间都烫起了一层泡,但没有人放下,经过8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比甲方规定的时间提前4个多小时完成。
为了达到甲方HSE的严格要求,井队每个人上班兜里都揣着棉纱,一有闲暇就搞设备和井场的卫生;偶尔落地的油污,无论谁看见都马上用锹挖走送到燃烧坑;接单根、起下钻,喷出的泥浆立即用清水冲净;每个班下班后,自觉地把井场全部清扫修整一遍,雨季的井场常常被冲得沟壑纵横,但甲方监督每天早晨起床,看到的井场都是平整如初。
“出国就是要靠打好每一口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没有好的质量,井打得再快也等于零。”这是GW73钻井队全体员工的共识。
初到苏丹时,为摸清地下情况,他们白天干活,晚上到外油田的井队取经,详细制定事故预案,但按照甲方的钻井参数施工时,发现钻速缓慢,井斜很难控制。对此,他们反复研究解决办法,大胆地向甲方提出更改钻井参数的建议,在几口井的应用中,井身质量特别好,井下复杂也明显减少,连续实现无事故、无停工,速度提高了40%以上,创出两项苏六区新纪录,令甲方监督瞠目结舌。他说:“无论是谁轮换到你们队当监督,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你们以往做得太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