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日报:“三让”见境界
2004-07-15 09:01: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7月15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刊登了评论文章《“三让”见境界 》,全文如下:

    马祖光一生清正廉洁,谦逊无私,他不慕功利、先人后己的“三让”故事在哈工大校园里传为美谈。

    “一让”,刊发论文时,马祖光作为学术带头人,虽然贡献是第一位的,但从来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后。别人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他每次都坚持必须改过来。

    “二让”,评中科院院士时,他虽然功勋卓著,但始终自谦“不够格”,先后两次将学校为他申报的材料追回来。直到后来组织以近乎“强迫”的方式才使他签字。

    “三让”,分房子时,学校为照顾有贡献的教授,要给马祖光调一间条件好一点的,他说:“给我是锦上添花,如果给别人是雪中送炭。”因此请求把这房子拨给一位条件更困难的同志。

    马祖光并非一位看破红尘的隐士,也绝不是无欲无求的“苦行僧”。荣誉、地位、金钱、房子……对这些东西,许多人孜孜以求,处心积虑谋取,他却淡然置之,名利面前不伸手,凡事先想着别人,甘为人梯,从不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关键在于两个字:无私。

    这种“让”,完全发自内心,没有任何矫情,充分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淡泊名利、襟怀坦白的高风亮节,生动表达了他对党、对事业、对同志的一片深情厚谊。他说:“事业重要,我的名不算什么。”

    这种“让”,充满了一种牺牲奉献精神。马祖光就好像是一支蜡烛,随时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这种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的学风和伟大人格魅力来自于纯洁的党性修养。他说:“我是党员,不需要照顾。”

    这种“让”,也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不光彩的“争”。当前在学术领域,有些学者道德修养欠缺,个人主义至上,学术良知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从而产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埋头科研,为出名拼凑学术研究成果,甚至不惜采取抄袭、模仿手段;在评职称、评奖、晋级晋职、成果鉴定、文凭发放等一些活动中搞不正之风,与同事、同行吵得不可开交;在领域内稍有点成绩,便坐不住板凳,整天热衷于赶场赚钱,拉关系谋取利益,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自我……不一而足。这种“学术腐败”现象虽只是少数,却不容忽视,影响了学术界的权威,败坏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令人痛心。

    相比之下,在这种喧嚣中,马祖光始终能保持这样一种境界,埋头默默耕耘,就显得更加可贵,更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不过,马祖光也有“斤斤计较”的时候。在德国搞研究时,外方认为老马的成果用了他们的设备,就在论文中把他的名字署在了第三位。他据理力争:“这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中国。”迫使对方让步。有一年他请上海一位学者来讲学,招待费超了几十元,马祖光自掏腰包:“人是我请来的,超出的钱由我自己补。”在他逝世的前几天,深夜做一个实验,同事们都劝他回家等着听汇报就行了,他毫不退让:“不亲自指挥,不亲眼看到,还叫什么试验!”一直坚持到凌晨结束。

    “让”与“不让”间,彰显了当代教育工作者爱国奉献、无私敬业的高尚情怀。正如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说过一句名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荣誉不是争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祖光一生克己奉公,在名利面前处处谦让,而这种“让”,并没有湮灭他的突出业绩,丝毫没有使他的形象减色几分,反而更加突出了一代宗师的卓越风范。对这样的人,人民会把他牢记在心中。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忘我投入,才能最终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福于社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马祖光一生的躬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